内容建议及办法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腾飞的开始,在这几十年的历程中,“中国制造”成了中国的一张了不起的“名片”,但同样也反应出了很多新的问题:1.出口产品的质量大多好于国内产品,无论外资内资都存在一定的国内外差别待遇。2.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国内工厂大多利润微薄,国际买办却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问题已经长期困扰中国企业发展。
而在2020年的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即选择优势项目,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挖掘国内消费潜能,促进国内消费升级。
作为国内经济百强县的余姚,工业和商业一直走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前沿,也是为数不多的产业链比较齐全的县级市之一。但是相对而言,真正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得响的品牌属实不多,所以我个人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
一、提升产业集群效应,不但要维护好“机器人峰会”“国家塑料博览会”的声誉,吸引优秀人才和社会资金。还要把有限的人才和技术集中到“某一区块”“某一项目”,打造更多优势项目,特别是解决国内急缺的“内循环”产业性项目。
比如说近些年大热门的“小家电”项目,宁波是家电制造三大集群之一,而小家电涉及到了很多余姚传统优势比如说模具设计制造,电子电路,塑料原料及成品制造,像这样的项目是最适应余姚这种产业链比较完全的城市的。
在余姚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中,家电制造企业的知名度和占比也是很大的,而怎么让余姚家电制造成功转型升级也是我们政府工作应该给予关注的。
二、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当然人才更需要企业的孵化培养,希望能借着余姚“康山大学城”项目的推动吸引更多的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入驻,余姚的未来不应该是“大而全”的全科院校,而应该是培养各种蓝领技术工种的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的“适用性”人才能在将来为余姚经济提供更加长久可靠的助推力。
三、鼓励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加工和商贸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或者行业性产品标准的制订,这样有助于余姚“品牌”的发展壮大,也有助于提升各类工业制品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线上销售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延展,而不是互相冲突的一个对立面。线上销售有其高效的一面,当然也有其饱受诟病的质量保障不完善的弊端,所以希望在政府层面能对从事线上销售的达规企业能用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其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对面向的销售区域建立基础的售后保障网点的要求。
五、我和我身边的大多数工商业主都感同身受的是现在政策对我们的“紧箍咒”比较多,当然我这“紧箍咒”的说法,是一种善意的说法,因为现在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零容忍,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零容忍,从中长期来看也是对所有依法经营合规合法的企业的保障,是让我们所有企业家都拍手称快的。但是同时我也倡议政府对政策传达应该更多的让我们做“判断题”或者“单选题”,在有些政策的施行过程中避免让我们大多数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业主做“多选题”。
当然以上这些倡议也正是我们政府一直在推动的,但是作为余姚工商业界的一员,也作为人民代表的一员,我希望未来的余姚社会经济文化都应该是继续走在国内各省市县的前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