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百姓故事
邵科丹:搭建“桥梁” 服务居民
发布日期: 2020- 05- 08 08: 3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这个报表每天都是滚动更新的,所以需要我每天核查。”5月6日下午,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邵科丹忙着核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健康检测情况,在防疫常态化的现实情况下,负责社区卫生健康工作的她,忙起来常常顾不上家。

邵科丹,今年41岁,到新城市社区工作已有7年多。经过这几年社区工作的磨砺,让她不断成长,从一名社区“新手”变成了“熟练工”,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前,她和同事们扛起了在家门口守护居民健康的重责。

“疫情刚开始时,我们都是全员在线。那时恰逢新春佳节,我们根本没时间休息,一心扑在防疫工作上。”邵科丹说。从正月初一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就开始全面排摸辖区内外来人员和重点地区人员情况,随着疫情防控的升级,又开展了全面排查。这阵子,邵科丹和同事一起,在小区门口轮班值勤:量体温、查出行……“不顾小家为大家”,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好解释沟通工作,搭好和居民沟通的桥梁。”邵科丹说。有一次,她接到一个特殊的求助电话。电话是一名社区滞留在湖北的居民打来的,他春节期间回湖北老家探亲,被留在了湖北无法返姚。因家里孩子要上网课,这名居民急得一筹莫展。“他隔几天就打电话给我,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家里也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对这名家长的心情感同身受。”邵科丹说,为了让其安心,她再三向他保证,一旦相关政策出台了,就马上通知他。后来,当湖北滞留人员可以返姚时,这名居民带着孩子第一时间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随着防疫形势的变化,接受境外和外省来姚人员咨询事宜和发热病人登记成了邵科丹的重点工作,为此,她每天要随时接听居民来电,有时候,半夜三更还有电话打进来。“有个孩子发烧,半夜要去医院看病,孩子父母去医院发热门诊前向社区打来电话进行登记,所以就打到我这里来了。”邵科丹说,这样的电话接得多了,打扰了家人的休息,她虽然感到抱歉,但没有退缩,防疫工作始终是第一位的。

近期,随着学校分阶段陆续复课,邵科丹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也多了起来。“如果有的学生健康码显示黄码就不能上学,有一些家长为此很着急,很焦虑,希望孩子能正常上学。”邵科丹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和同事都会将检测流程详细地向他们解释一遍,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将心比心,解释工作做到家了,家长们也平静地接受了。”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对于社区的日常事务,邵科丹也是十分认真负责。前几天,有一名居民向她反映,邻居家装修疑似敲掉了承重墙。“获悉情况后,我立即向街道汇报,当天下午,城管部门、房屋检测单位都去了现场,与此同时,负责调解的同事也来了,最后现场解决了问题。”邵科丹认为,不管是日常事务,还是防疫工作,都是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干部就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她的工作,就是要搭好这座“桥”,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