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就业工作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关键 | |||||
|
|||||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实现“六稳”“六保”是当前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在“六稳”“六保”中,就业问题都居于首位,做好就业工作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关键。 稳就业是“六稳”的牛鼻子 “六稳”是在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在稳中有进的总体形势下出现了稳中有变的态势。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明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六稳”是党中央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标指向就是要在变化了的形势下,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六稳”提出后,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六稳”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稳就业是牛鼻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全年经济增幅具体目标,但却从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和失业率(包括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就业目标,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可见稳就业在“六稳”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就业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纽带,它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稳就业实际上就是稳经济。就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从生产角度看,一般情况下,生产越发展,经济增长率越高,所需劳动力越多,就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稳就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稳生产、稳经济。反过来,就业越充分,特别是失业劳动者通过提高劳动技能后再就业,或者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如果社会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如果社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生产结构变化的需要,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这不仅会增加失业率,同样会影响经济发展。从消费角度看,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需求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大。但只有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才能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拉动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主要来自就业取得的劳动收入,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形成经济增长拉动力的重要源泉。 “六稳”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稳就业在其中发挥着牵引和保障作用。比如稳就业与稳金融。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则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稳就业,能够稳定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金融的稳定。稳就业与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也有着类似的关系。一方面,稳外贸、稳外资和稳投资同样需要稳就业的支持,这一点对疫情冲击下的复工复产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稳外贸、稳外资和稳投资,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最终有助于实现稳就业。稳就业与稳预期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且相互影响。稳预期归根结底是要增强人们对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信心,而稳就业是增强这种信心的前提条件。 保居民就业是“六保”的压舱石 “六保”是在今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受疫情冲击,一季度我国GDP出现负增长,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六保”。“六保”体现了对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思维。“六保”和“六稳”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稳中有进,但相对“稳”而言,“保”强调的程度更深、力度更大、时间更紧迫。同时,经济正常运行与社会正常运转是密不可分的,“保”除了要保经济正常运行,还要保社会正常运转和稳定。 与“六稳”中的稳就业一样,保居民就业同样被置于“六保”之首。可以说,保居民就业是“六保”的压舱石,只有保住了居民就业,才能保住其他几个方面。保居民就业与保基本民生是完全一致的。就业本身就是个民生问题,而且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就业,不仅民生是不完备的,而且由于不能取得劳动收入,除了靠社会救济,民生方面很多问题都无从解决。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因而也就特别重视居民的就业问题。“六保”中排在前两位的就是保居民就业和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强调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与稳定。这两方面也与保居民就业密切相关。一方面,保市场主体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必须有居民就业的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才能为居民就业提供条件和空间。 之所以在“六稳”基础上又及时提出“六保”,并把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要位置,就是为了克服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影响,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其中,就业是连接和影响其他各个方面的最重要问题。因此,做好“六保”工作,首先要抓好保居民就业这个压舱石,并通过保居民就业,推动其他几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千方百计搞好就业工作 就业不仅是最大的民生,而且是实现“六稳”“六保”,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必须千方百计搞好就业工作。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当前,疫情对各国的就业都造成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着各个国家和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就业优先战略是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的一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积极的就业政策也是我国实行的一项长期经济社会政策,应对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必须贯彻和实行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所谓就业优先战略,就是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时候,把促进和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当就业目标与其他目标发生矛盾时,其他目标要服从于就业目标。特别是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GDP增长目标,但提出了详尽的就业目标,就是就业优先战略的一种具体体现。 任何战略都需要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必须有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所谓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宽松的有利于就业的政策。要根据就业形势、经济结构和就业重点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措施与就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特别是要加大财税、金融对就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是深入开展“双创双促”活动,进一步提升我国就业的规模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即“双创”。最近又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新举措,即“双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指引和支持下,我国的创业、创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为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一般情况下,创新和创业虽然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但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以创新推动创业,创业才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否则,创业就会遇到诸多困难。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不管运用哪一种创新成果去开展创业活动,一般都能在创业中取得优势。至于创业和就业的关系,创业能够促进和带动就业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创业可以为若干人带来就业机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以带动成千上万人的就业。相信通过大力开展“双创双促”活动,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就业的规模和层次。 三是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各类人员的就业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的就业目标。这个目标与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相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减少200万人,但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分别增加了0.5和1个百分点,说明就业的压力和实现就业的难度更大,这主要是疫情冲击造成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促进各类人员就业的不同路径和不同方式。即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对高校毕业生,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此外,对包括零工在内的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同时,通过政府资助进行以训稳岗,通过培训使更多劳动者增长劳动技能,以便能够好就业、稳就业。 上述就业政策和措施,只是一些大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贯彻落实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细化和创新。如对于退役军人,除了部队和各级政府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外,社会各个方面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支持;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接受他们就业的单位应得到一定资金支持或税费方面的优惠等。总之,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有关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就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任务,落实和完成好“六稳”“六保”的各项工作,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着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方向前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