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办发 > 2020
索引号: 002972698/2020-47914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文件编号: 余政办发〔2020〕77号 生成日期: 2020-10-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已经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0月26日

余姚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

为了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扎实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引领、重点突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产业治理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制造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成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再造基地、杭州湾南翼新兴产业集聚地、沪甬制造协作示范地、前湾新区深度融合地四大战略基地,成为全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到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3%左右;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万元/人·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千百亿产业集群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成为引领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宁波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

——新动能加速壮大。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0%;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制造能级显著提升。新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项目6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完成宁波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5%;年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达到8%。

二、主要任务

(一)聚焦提质扩量,打造千百亿高能级产业体系。

1.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以“35”千百亿产业为主攻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重点、路径和布局,逐步壮大新兴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精密模具、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设备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紧密联接,推动“35”千百亿产业及上下游企业协同融合发展,提升相互支撑和配套水平,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

2.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和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大数据在生产链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建设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光电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园区建设。(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3.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以省级橡胶和塑料行业传统制造业改造试点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提质增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和赋能,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到2022年,传统优势制造业初步完成数字化改造,力争产值增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每年涉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家以上。(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局、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余姚分局)

(二)聚焦后劲挖掘,提升平台发展能级。

1.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拓展。实施“增资扩产工程”,按照推进一批、留住一批、回归一批、扶持一批的要求,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企业增资扩产。以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为抓手,建立滚动实施、定期跟踪、精准服务的推动机制,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局)

2.强化制造业招商选资。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强化招商引资,以“补链”“强链”项目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开展精准招商。到2022年,力争全市“35”千百亿产业领域每年签约落户项目不少于20个。(牵头领导:薛晓伟;牵头单位:市招商中心;配合单位:市发改局、市经信局)

3.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甬西科创大走廊、浙江余姚人才创业园和制造业特色小镇等重大产业平台,细化产业定位,强化平台支撑,致力打造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新高地。编制实施新一轮工业集聚区规划,统筹制造业布局和发展空间,明确各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实施小微企业园区改造提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建设数字化小微园区,提高园区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小微企业进区入园。到2022年,建成提升小微企业园15个。(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

(三)聚焦智能制造,促进高水平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以“点、线、面”为重点,深化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开展“5G+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程等示范推广,鼓励重点企业从生产智能化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物流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拓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鼓励企业制造资源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提升块状特色行业智能化水平。加强培训和诊断,全面引导企业开展以“机器换人”、企业上云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培育引进一批提供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智能技术改造服务、工控安全服务、工业网络建设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发展总承包服务模式。到2022年,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项目10个、建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1000台,培育市级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2.深入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围绕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大力推广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再制造等生产模式,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企业提供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过程优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消费品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构建“产品+内容+生态”智能生态服务体系;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推动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汽车制造业领域,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向智能部件转变。到2022年,力争省市级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达到2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局)培育发展供应链管理、创新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创新设计业与制造业企业嵌入式合作,推进工业创新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鼓励电商、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发展衍生制造。(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发改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体育局、市经信局)

3.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节能节水改造,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能耗水平、水耗水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全面淘汰改造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发改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水利局)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涉气“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到2022年,力争打造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余姚分局)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单位监管,加强工业企业消防安全监督管理。(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大队)

(四)聚焦创新驱动,建设高层次创新体系。

1.培育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2年,力争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2年,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2-3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塑料材料研发技术平台和高端创业孵化平台等高端科创平台建设,面向机器人、光电信息、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等主攻产业,建设一批设计、研发、标准、检测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技术突破。支持领军型科技企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国家级计划项目,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前沿领域,开展精准靶向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深入开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示范,搭建专业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基于企业技术需求的科技成果资源数据库。到2022年,攻克核心关键技术20项,科技成果交易额20亿元。(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3.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模具、机械、五金产业基础优势,围绕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整机开发需求,遴选一批“四基”重点项目,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通用基础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开展“四基”产品应用示范,引导整机、系统及终端产品企业优先选用余姚本地“四基”产品。促进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产用结合机制,强化“四基”技术协同创新。(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4.强化品牌质量标准建设。深入推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和“三品”建设,积极建设“浙江制造”试点县(市、区),培育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和“宁波质造”名品,建设一批制造业品牌示范企业,引领带动制造业品牌发展。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到2022年,争取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8家,驰名商标2-3件,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5项以上,主持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10项以上。(牵头领导:薛晓伟;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五)聚焦竞争优势,培育高素质市场主体。

1.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完善政策导向激励机制,重点培育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总部型企业和千亿级企业。引导领军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途径优化和提升产业布局,制定“一企一策”综合性扶持政策,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注重产业链打造和培育,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发、需求对接等方式,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2年,力争百亿级企业达到2家,50-100亿企业达到3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2.加快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以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建立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核心技术,强化技术创新投入,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提升行业地位,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2年,力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到7家以上,宁波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达到12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牵头承担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到2022年,高新技术苗子企业达到3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4.大力培育小微企业。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中小微企业升级发展。开展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培育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到2022年,每年新增“小升规”企业90家以上。(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聚焦要素保障,形成高效率要素配置。

1.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层次双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35”千百亿产业布局,深化实施“姚江英才计划”“阳明学者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工程,加快集聚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领军拔尖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力争到2022年,国家、省重点人才计划专家(团队)累计达到70名。(牵头领导:林伟;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实施企业精英管理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通过高级研修、高端访学和高层次交流等方式重点培育“百名精英企业家”。到2022年,力争开展覆盖500家企业、3000人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打造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选树一批“姚城工匠”、“阳明蓝领”等技能人才标杆。到2020年,力争新增3个宁波市级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

2.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建立制造业贷款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大上市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余姚制造业企业上市步伐。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继续推广无还本续贷,深化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到2022年,境内外制造业上市企业累计达到15家,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牵头领导:薛晓伟;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人行余姚支行)

3.优化工业土地配置。强化“35”千百亿产业集群内企业用地保障,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的重大项目实行“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推行工业“先租后让”等土地出让方式,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土地弹性出让制度。支持现有工业、仓储用地实施拆建和改扩建,不增收土地价款,免缴增加面积的城建配套费,提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到2022年,全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其中小微企业园不低于5%。(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深化“标准地”改革,构建完善“标准地”出让指标体系,建立完善“标准地”出让承诺履约管理制度,强化工业用地供后监管。(牵头领导:郑传统;牵头单位:市发改局)

(七)聚焦改革试点,打造高品质营商环境。

1.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落实用地、用能、用水、金融等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探索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机制,研究制定工业用地红线控制管理办法,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局、市金融办)

2.全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降本减负系列政策,打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财务成本等“组合拳”。进一步调研企业在用电、用气(汽)、用地、用工、物流、仓储、社保等各方面的成本负担,进一步开展清理整治涉企收费、中介收费工作。(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减负办);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

3.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充分发挥市8718平台和各专业性服务平台职能,广泛汇聚各类社会资源,通过专题服务、行业服务、线上线下服务等方式,实现对全市中小微企业全覆盖。深入开展企业服务专项行动,完善“政策云”等企业服务载体。(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企服办))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市工业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工作,协调解决“35”千百亿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监督考核。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狠抓落实,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本地各项工作。(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工强办);配合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意宁波生态园)

(二)加强优化政策规划。

制定发布细分行业发展规划,形成“8+X”产业发展体系。优化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项目、平台、试点示范等建设发展。(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工强办);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三)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持续宣传相关政策举措、典型案例,营造亲商、重商、扶商、全社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办好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论坛及展会,展示余姚制造业良好形象。(牵头领导:毛丕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

附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表

附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表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与目标

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工程

落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光电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空间布局,光电信息产业重点布局智能光电小镇,新能源汽车重点布局中意生态产业园、易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园。明确主攻方向,光电信息重点发展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分析设备,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整车、高性能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整车电控技术以及配套充电设备。创新培育发展路径,培育一批国家级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平台。探索建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治理机制,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到2022年,围绕“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努力将智能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成为杭州湾南翼乃至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发展规模、效益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国内领先示范效用。

新一代人工智能

产业培育工程

紧紧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突出应用、研发和产业培育三个环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企业培育、生态优化等行动,打造覆盖“应用场景-核心算法-智能器件-智能软件及系统-智能产品-智能企业-智能产业”的产业链条,率先在人机物智能协同、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到2022年,培育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示范企业(项目)8家(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亿元。

增资扩产工程

重点针对有对外投资扩张意愿的企业、在市外有投资的姚企和在外的姚商、具备总部经济特征的工业企业、其他有“增资扩产”需求或可能的企业,建立动态排摸机制,建立完善项目和企业清单,组建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专班,每年加快推进一批企业在建的“增资扩产”项目,努力留住一批拟对外投资企业的项目,争取回归一批在外姚企(姚商)的返乡投资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总部型企业的实力提升项目。

到2022年,形成一流的支持企业在本地“增资扩产”的良好投资环境、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工业投资年均增长8%。

智能制造

升级工程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系统推进“点、线、面”2.0版智能化改造计划,“点”上重点推进行业骨干企业智能化水平能级提升,“线”上重点推进行业的数字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面”上重点推进量大面广中小企业的“机器换人”、企业上云;建立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体系。聚焦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示范应用,遴选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可推广复制的解决方案。

到2022年,实施10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项目、建成3家市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家市级优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新增应用1000台工业机器人。

绿色制造

升级工程

推进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节能节水改造,每年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项以上,年节能量1万吨标煤以上。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计划,每年组织开展1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园区)积极参加浙江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荐申报一批宁波市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形成三级联动的示范引领机制,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到2022年,累计培育绿色工厂3个,绿色设计产品8个,初步建立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的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攻关)

提效工程

引导面向“35”千百亿产业集群实施重大研发和专项,重点围绕智能光电、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智能家电、机器人及集成等行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一批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孵化的研究院、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努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

到2022年,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20项,科技成果交易达20亿元。

高素质市场

主体培育工程

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引导领军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途径优化和提升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鼓励牵头承担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

到2022年,百亿级企业达到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达到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工业“四基”

产业链培育工程

围绕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集成电路、金属合金材料、高精密模具、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培育,针对应用配套和技术创新等薄弱环节,横向构建产品应用配套链,纵向构建关键技术创新链,实施和引进一批重大关键项目,搭建一批设计、试验、测试等产业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一批工业基础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基础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良性互动格局。

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工业“四基”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链核心环节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品质提升工程

实施“余姚制造”品牌行动,支持重点行业争创省级区域品牌,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加大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争取在光电、高端装备、汽车、智能家电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优势领域龙头企业增强标准创新能力,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制(修)订。

到2022年,争取培育8家“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主持制(修)订“浙江制造”标准10项以上。

制造业融资

畅通工程

全面落实国家金融支持制造业政策和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的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将制造业信贷支持指标纳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向有订单、有偿还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建设等实施单独授信政策和差异化考核激励措施。探索建立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贷款风险池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工业强基”“卡脖子”技术产品等关键领域企业和项目给与支持。

到2022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

中小企业服务

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完善网络化服务体系。组织引导属地工业园区、两创基地、产业集聚区等入驻“企业平台网络云”。充分发挥市8718平台政策帮享、困难帮解、市场帮需、企情建言作用,不断完善平台企业注册信息,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容。加快培育一批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管理咨询、质量管理等综合性或专业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到2022年,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