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见证余姚影院的发展变迁 | |||||
| |||||
从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到市电影公司副总经理,从基层一线放映电影到负责电影放映管理工作,李国庆见证了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华美蜕变,也见证了我市影院近30年来的发展变迁。 李国庆,今年49岁,有1个哥哥和2个姐姐。“我虽然不是10月1日出生的,但父母还是给我起了‘国庆’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的爱国情怀。”李国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名字叫“国庆”的人不少,“生在和平年代,为了表达对新中国的感恩和热爱,父母就给我起了这个喜庆的名字。”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看电影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之一,电影放映员也是一份“神气”的工作。1991年,李国庆成为了一名乡镇电影放映员。“那时候我们电影公司在乡镇有4支电影放映队,主要在梁弄、丈亭、泗门、陆埠等地放映电影,还有环城电影放映队、机动电影放映队,在全市乡镇及城区周边开展流动电影放映,每支电影放映队有2名以上放映员。”李国庆说,当时放映设备比较传统,放映的是胶片电影,需要两台放映机同时工作,每隔10分钟就要更换一盘胶片,放映前,胶片要提前挂到放映机上,一盘胶片快放完时,要随时准备换片,所以时时刻刻得有人守着。除了换片的繁琐,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卡片。“胶片电影最怕划伤、弄断,如果装胶片的时候不规范,胶片卡在机器里或是缠到一块儿,就会导致电影无法放映,甚至损坏机器。” 李国庆说,上世纪90年代初,余姚城区有2家电影院,分别是位于阳明西路的人民电影院和位于南雷路的江南电影院。当时不少乡镇也有影剧院,但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以及卡拉OK、VCD、DVD等影音设备带来的娱乐方式多样化,给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乡镇影剧院陆续关闭。 1994年,李国庆回到市电影公司工作。1996年,余姚影城建成开业。“我记得很清楚,开业那一晚放映的电影是成龙的《白金龙》,当时余姚影城只有两个厅,一共1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非常热闹。还有1996年放映的《泰坦尼克号》,非常火爆,接连40多天,观众看片热情依旧。”李国庆回忆道。2016年,李国庆担任市电影公司副总经理。 “胶片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科技在进步。2010年以后,余姚影城进入数字电影时代,采用数字激光放映,用电脑控制。数字电影采用数字电影服务器播放,通过数字电影放映机投射到银幕上成像。声音是从数字电影服务器传输到解码器,再到各路功放和扬声器,实现全景声空间声音。”李国庆说,2017年,余姚影城投入600多万元对1号大厅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全市第一家“杜比全景声巨幕影厅”,安装了近64台声道独立扬声器,激光放映机使画面质量提高,观看效果更加逼真,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放映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不用像以前那样一刻也不能离开。”李国庆说,如今,放映员不用为挂片和卡片发愁,一个人能同时负责3个厅的放映工作,“虽然机器会自动放映,但放映员还是要站好岗、尽好职,才能对得起观众手里的那张电影票。” 李国庆感慨,除了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放映条件的改善,如今,观众的观影环境也越来越好。目前,余姚城区有7家电影院,每家电影院都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市民有了更多的观影选择。“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不少市民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电影市场十分火爆。以前看电影都要到影院窗口选场次、买票,现在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选座、购票,非常方便。”李国庆笑着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