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发 > 2018
索引号: 002972698/2018-19196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件编号: 余政发〔2018〕34号 生成日期: 2018-12-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现将《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余姚市人民政府

2018年10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

实施方案

为了扎实推进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根据《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宁波市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景化打造、全时空体验、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务、全方位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创建目标

(一)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8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旅游业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人数比重达到8.5%。

(二)旅游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到2020年,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旅游基础设施有效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初步形成。新建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个、旅游风景道路12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1条。

(三)旅游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市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增加高星级饭店1-2家,引进养老度假品牌或国际酒店品牌1-2个;增加全国百强社或省百强旅行社1-2家。

(四)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到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2个、宁波市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创建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10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个。

三、主要任务

(一)功能集聚,空间布局全域优化

1.一城:阳明文化休闲城。以阳明故里文化旅游区为核心,挖掘龙泉山脉、姚江水脉、阳明文脉、江南地脉,整合府前路、武胜门路等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构建阳明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和新高地。以中国塑料城、中国模具城为支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具有余姚特色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心城区旅游以城市休闲、文化体验、理学朝圣为功能定位,总体形成“文城”在内、“工业城”在外的双层旅游发展格局。

2.两带:姚江文化旅游带和浒溪百里风光带。姚江文化旅游带以文化为内核,布局运河古镇、丈亭老街、余姚古城、河姆古渡等旅游节点,修建沿江绿道、水上航道,形成“水陆”两栖游览互动格局,带动沿线的城镇、乡村、农业、村落、景区发展。浒溪百里风光带以梁弄四明湖、大岚丹山赤水、姚江源、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景点为骨干,以梁弄红色古镇为亮点,串联沿线历史文化村落,结合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风情走廊。

3.三区:姚东历史文化体验区、姚西北沧海桑田观光区和四明山区山地康养区。姚东历史文化体验区以河姆渡文化遗址公园为核心,辐射天下玉苑、浙东小九寨、田螺山遗址及周边古村镇,打造集文化体验、山水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姚西北沧海桑田观光区以牟山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辐射临山葡萄庄园、马渚运河文化、泗门阁老文化、十六户红色文化等,打造集度假观光、滨海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四明山区山地康养区以 S213道路为轴线,在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的基础上,依托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以高山避暑的养生环境和闲逸潇洒的生活模式为特色,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方位打造集高山避暑、山地康养、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四明山生态旅游区。

(二)资源整合,旅游业态全域拓展

1.发挥历史人文优势,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发展。依托余姚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品牌线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申报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紧谋划河姆渡“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世界级文化主题园。围绕打造“阳明故里”,充分整合历史街区、王阳明故居和阳明先生讲学处中天阁、龙泉山景区等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建设阳明古镇,打造阳明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围绕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入挖掘四明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依托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和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探索“课堂+基地”模式,开拓“产学研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2.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依托山水资源、田园风光、古镇古村、民俗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开展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宁波市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村庄等示范创建,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挖掘本土文化和乡村元素,打造山水风光、田园牧歌等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和农家客栈。

3.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地域产业优势,推动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旅游+文化,推动旅游产业与教育产业、影视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体育,促进发展运动休闲、极限运动、赛事活动等体育旅游;通过旅游+农业,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工业,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通过旅游+城镇,完善城乡休闲设施,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小镇、风情县城;通过旅游+交通,建设旅游风景廊道,推广精品自驾线路;通过旅游+康养,促进发展休闲养生、中医药特色等健康旅游,推出“养老在四明山”康养旅游品牌;通过旅游+商贸,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做好“旅游购物”文章,增加旅游消费收入。

(三)品质提升,行业要素全域配套

1.建设高等级旅游景区。依托地域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强项目招商力度,重点推进单体投资超过10亿级的旅游项目招引工作,积极促成“一带一路”河姆渡文化主题公园、央视新影文创基地、浙东革命军事文化园度假区等一批重大功能性旅游项目签约落户。做好签约客商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快推进阳明古镇、“山水绿活”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成投运。鼓励现有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增强景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指导天下玉苑景区、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等创建高等级景区,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发挥大型龙头景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2.提供特色化餐饮服务。梳理余姚本地传统老字号餐饮资源,打造余姚传统老字号食品,根据旅游项目进行特色定位与主题包装,开发特色主题宴席。在余姚中心城区、重点旅游乡镇等有条件的地区,集中成片发展特色餐饮,形成布局合理、风格多样、档次多元的餐饮服务集聚区。如舜江楼休闲购物街、阳明西路民俗特色餐饮一条街、胜山西路高档餐饮一条街、梁弄横坎头乡村农家乐聚集区、临山古镇传统小吃一条街、泗门古镇传统小吃一条街等。推进“梁弄大糕”等非遗特色小吃创新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余姚“非遗美食”,催生地方特色餐饮经济。

3.完善多元化住宿体系。依托城市中心和主要旅游片区,合理布局各类住宿产品。城市中心重点发展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假日快捷酒店和特色城市客栈等。四明山区域重点发展度假酒店、养生酒店、生态度假村、精品民宿、山地帐篷营地、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等。姚东片区重点发展文化型、隐逸性、古典型和历史型民宿以及度假客栈等。姚西北片区重点发展滨海滨湖度假酒店、滨海自驾车营地、帐篷营地、文化型主题民宿等。

4.开拓品质化旅行社经营。引导区域内大型旅行社集团化、规模化经营,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兼并、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道路。鼓励开展网络营销,积极拓展 OTA(在线旅行社)业务,加快推进在线预订服务,鼓励线上网店和线下门店联动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旅行社在新三版上市,面向专门市场募集资金,积极鼓励旅行社企业资本化运作。

5.开发品牌化旅游商品。以创建余姚名牌旅游商品为导向,梳理余姚现有旅游商品、地方特色商品等,培育 3-4 类特色旅游商品、土特产品牌,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购物体系。加强余姚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的结合,完善“美丽四明山”智慧农旅平台,优化旅游产品订购、信息发布、智能导航、土特产销售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利的服务。

6.开发多样化休闲娱乐产品。深入挖掘余姚本地特色民俗,开发反映本地文化特色、地域风情、精神面貌的旅游文娱产品,宣传姚剧等民间艺术精髓。以余姚江、最良江、侯青江水系改造为抓手,扩展水上夜游项目,打响“姚江夜韵”、“姚江水上巴士”等一批夜市品牌;深度挖掘阳明心学文化、河姆渡史前文化,打造阳明文化 IP、河姆渡文化 IP,策划有关王阳明的话剧、故事、实景演绎及河姆渡文化史诗的实景演绎等。

(四)瞄准市场,旅游营销全域辐射

1.全面构建旅游品牌体系。以全域化、全景化理念为指导,以“四明山水、阳明故里、河姆古韵、红色梁弄”为核心元素,加快提炼具有余姚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明确余姚旅游发展定位。全方位、多渠道推动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推广,积极鼓励全民参与旅游形象宣传。

2.精准定位目标客源市场。强化旅游细分市场精准营销,以周末游憩、节假日旅游、乡村度假、养生养老、商务会展和自驾旅游等为重点,巩固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以历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乡村度假等为重点,积极开拓以港澳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为主要客源的入境游市场。

3.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媒体、公众、游客等多主体参与的营销机制,积极探索成立旅游推广联盟,整合资源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营销推广。扩大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加强与电商、收客平台合作开展网络营销。加强节事营销,办好“四明山旅游节”、“中国余姚杨梅节”、“王阳明文化周”等重点节庆活动。

(五)协同共建,公共服务全域提升

1.建设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数据涵盖交通、气象、环境、旅游资源、游客流量、游客满意度等,功能覆盖旅游行业监管、旅游产业数据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并与省、市旅游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市内外相关涉旅数据共建共享。开发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余姚旅游资讯网为基础,拓展全域旅游智能导览、在线预定、预售结算、信息咨询、投诉处理等功能。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推进光纤宽带覆盖省级 A 级景区村庄,主要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讯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2.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厕所革命,采取“新建与改建结合,养护与提升并举”方式,使全市旅游厕所达到国家标准,努力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目标。全面推进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咨询中心2 个,为外地游客提供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的旅游服务,逐步建成集旅游、销售、服务、展示、咨询、洽谈、商务为一体的旅游消费综合场所。改造提升通景公路及配套设施,特别是要解决通往国家A级景区公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唐诗之路”旅游风景道的观景、游憩、停车等功能。大力发展高铁旅游,推动交通枢纽与旅游交通的无缝对接。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做到旅游交通标识牌全域覆盖、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姚江和四明湖等滨水绿道、大岚茶园绿道等,形成滨水型、山林型、田园型等多类型的绿道慢行系统,绿道累计长度超过100公里。积极完善各景区、集散点、A级景区村庄等停车位建设,停车位总量达到1万个。

3.强化安全保障。落实旅游安全属地责任制,开展日常性的检查指导,尤其针对节假日等重点,组织开展联合检查、联合执法行动,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开展“文明行动日”活动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提升旅游从业者与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识。通过开展培训、行业曝光、树立典型等形式,在旅游行业中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防止恶性、群体性旅游事件发生。加强对各类旅游投诉的查结,确保游客满意度和结案率不低于90%。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保障旅游市场安全稳定。

4.优化旅游环境。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行动为抓手,按照“洁化、绿化、美化”要求,深入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通景公路两侧环境整治,切实消除可视范围内环境脏乱差现象,做到沿线无暴露垃圾及“白色垃圾”,无乱搭乱建、乱披乱挂、乱堆乱放,打造景观廊道、美丽通道。全面清理改造沿线村镇和乡村旅游点的户外广告,改造与环境不协调建筑外立面,达到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设施良好,庭院绿化美化的效果,打造最美城镇、最美乡村、最美庭院。

四、工作步骤

(一)创建准备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

1.成立余姚市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2.制定《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实施方案》,分解创建工作任务,明确相关责任单位。

3.召开余姚市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各项创建任务。

(二)创建落实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

1.各责任单位对照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开展自查自检和查漏补缺,并及时向市创建办提交相关台账材料。

2.市创建办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各责任单位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及时、有效落实。

3.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的目的和意义,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4.市创建办对各项创建任务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责令相关单位抓好落实。自检合格后,及时向宁波市旅发委提出审核申请。

(三)迎检验收阶段(2020年7月至2020年9月)

1.经宁波市旅发委初检合格后,向浙江省旅游局提交正式验收申请。

2.及时做好迎检方案,落实迎检任务。

3.配合浙江旅游局检查组开展验收工作,确保验收顺利通过。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

1.针对浙江省旅游局检查组提出的验收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并积极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2.召开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总结大会,部署下一步全域旅游发展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构建推动全域旅游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责任单位为成员的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由旅游工作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府办副主任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的专题会议,研究全域旅游发展重大事项,从全局谋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与文明、国土、住建、规划、交通、水利、农林、商务、安监、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强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确定时间表、进度表,将责任分工到人,有效推动创建工作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沟通,形成合力。

(二)构建推动全域旅游建设的执法体系。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旅游综合执法体系。旅游执法检查常态化,对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查处,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行旅游市场“红黑榜”,保持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的高压态势。

(三)构建推动全域旅游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每年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涉旅资金,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用地保障,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用好“坡地村镇”建设用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重大旅游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

(四)构建推动全域旅游建设的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全域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探索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优化完善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

附件:1.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责任

分解表

附件1

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奚  明

潘银浩

副  组  长:李森苗

郑传统

王安静

黄和庆

成      员:吕军云(市委办)

杨国元(市府办)

杨玉红(市府办)

熊培军(市委组织部)

董朝晖(市委宣传部)

姜慧军(市法院)

陈江龙(市农办)

方斌全(市编委办)

高  权(市发展和改革局)

王文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朱小国(市教育局)

朱  刚(市科技局)

杨荷锋(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周海江(市公安局)

茅建刚(市民政局)

王文辉(市财政局)

陈为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项立秋(市国土资源局)

鲁海滨(市环保局)

谢  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陈冠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蔡柏灿(市交通运输局)

姚俊杰(市水利局)

金浩明(市农林局)

刘国钧(市商务局)

李  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阮岳军(市统计局)

蒋狄波(市市场监管局)

孙雪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岑  杰(市招商局)

黄晓帆(市规划局)

李岳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张建培(市四明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陈国军(市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

龚涛峰(市气象局)

张颖杰(市电信局)

周林杰(市总工会)

胡  建(团市委)

柳雅敏(市妇联)

黄桂树(余姚日报社)

马军辉(市广播电视台)

阮坚定(市委党校)

赵阳军(市供销联社)

万建龙(市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管委会)

金黎君(市阳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褚校军(宁波舜建集团有限公司)

邬宏伟(国网浙江余姚市供电公司)

张  永(中国移动余姚分公司)

张正明(中国联通余姚分公司)

全市21个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由王安静兼任办公室主任,杨玉红和李岳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做好与上级旅游部门的沟通、申报、初审和迎检等工作。

附件2

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责任分解表

行动计划

序号

工作任务

具体内容及目标

备注  (对应考核细则)

责任单位

(第一个单位为牵头单位)

建立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1

建立领导推进机制

成立余姚市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

必备条件

市委办、市府办

2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

完善全市旅游管理工作机制,健全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必备条件

1.1.5

市委办、市府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全域旅游纳入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范畴。

必备条件

1.1.5

市委办、市府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4

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系

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旅游综合执法体系。

加分项

市编办、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物价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5

建立旅游统计体系

健全旅游统计网络,落实旅游统计人员与经费。

1.2

市统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财政局

6

建立市旅游大数据中心,打造成为旅游统计、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平台。

5.1

必备条件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气象局

7

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5%。

必备条件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

完善多规融合机制

完善多规融合工作机制,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旅游引领作用。

2.1

2.2

市规划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9

旅游交通

加快主干道路与景区之间、相邻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力争通A级景区主干道达到相应等级公路标准;加快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配套建设停车场、观光平台、厕所等设施;加快推进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

3.1

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10

开通旅游交通专线,旅游公交专线延伸到主要旅游景区和A级景区村庄。鼓励发展汽车租赁,推动实现汽车租赁联网运营。

3.2

市交通运输局

11

探索个性化的旅游客运定制服务,开展跨行业票务合作。

3.3

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12

绿道慢行系统全域覆盖,建设特色游步道、自行车路道等。

3.5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13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和公共区域厕所;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开放。

4.1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农办、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14

完善旅游咨询体系

全面推进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1个旅游集散中心,2 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外地游客提供当地及周边地区城市的旅游服务,逐步建成集旅游、销售、服务、展示、咨询、洽谈、商务为一体的旅游消费综合场所。

4.2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高铁新城建设指挥部

15

完善旅游停车场

旅游景区、A级景区村庄、主要商圈等停车位总量达到10000个。

4.3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16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交通标识牌全域覆盖、布局合理。

3.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

17

城区、镇区等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完善。

4.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商务局

18

推进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酒店等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4.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19

完善公共游憩空间

主城区建有博物馆、休闲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乡镇(街道)建有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4.5

市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及有关部门

20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交通、智慧气象等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旅游智能导览、咨询投诉等服务。

5.2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1

推动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推进光纤宽带覆盖省级 A 级景区村庄,主要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讯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

5.3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22

一城两带三区

推进旅游空间全域布局,规划建设“一城两带三区”,即阳明文化休闲城、姚江文化旅游带、浒溪线百里风光带、姚东历史文化体验区、姚西北沧海桑田观光区、四明山区山地康养区。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规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23

核心旅游产品

力争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4

成功创建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2个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

7.1

必备条件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5

乡村旅游

全面开展万村景区化建设,建成省A级景区村庄10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个。

7.2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6

产业融合

促进产业融合,做好“旅游+”融合文章,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姚江游船等夜间娱乐项目常态化。

7.3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农林局、市农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27

旅游住宿

品牌酒店、星级饭店、特色酒店、民宿等住宿条件符合创建要求。

7.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8

旅游餐饮

拥有地方特色餐饮街区、特色风味菜肴、特色美食节庆活动。

7.5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9

旅游购物

涉旅场所设有旅游购物场所,拥有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研发。

7.6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0

休闲娱乐

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民俗节庆等活动,姚剧表演等地方特色演艺节目常态化。

7.7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培育旅游市场主体

31

加大旅游企业招引

完善旅游招商引资政策,鼓励浙商回归发展旅游业,招引5家以上国内知名旅游集团、旅游品牌运营商开发余姚旅游产业或管理运行旅游项目。

1.6

市招商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32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建立重大旅游项目目标责任制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2个项目列入宁波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

1.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33

做强阳明文旅集团

加快涉旅资源整合,做强做大阳明文旅集团。

1.6

市国资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34

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旅游投融资模式,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发旅游项目。

1.5

市国资办、市金融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阳明文旅集团

35

加大旅游企业扶持

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中小微特色涉旅企业。

1.6

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加强旅游营销推广

36

完善旅游营销政策

制订全域旅游营销方案,落实营销推广专项资金和市场开发奖励政策。

8.1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财政局

37

推广旅游品牌形象

公开征集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在重要公共场所加大旅游形象和产品宣传,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

8.2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8

旅游营销体系(包括智慧营销)

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的营销机制,探索成立旅游推广联盟合作平台;扩大新媒体营销。

8.3

5.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9

旅游节庆

创新办节理念,办好四明山旅游节、中国余姚杨梅节等品牌节庆,鼓励开展农事节庆活动。

7.7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40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健全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创新旅游投诉举报机制,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机制。

9.1

9.2

9.3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41

开展文明旅游行动

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遏制不文明旅游行为。

9.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42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落实安全责任,强化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控制,健全安全保障措施、预警机制、救援体系。

必备条件9.5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加强全域环境整治和资源保护

43

加强旅游环境整治

结合城乡环境大整治,优化美化旅游基础环境;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专项工作。

6.1

市小城镇综合整治办、市五水共治办、市三改一拆办、相关部门

44

加强景区景点、乡村旅游、旅游风景线等周边环境整治。

6.2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5

城乡建筑富有地方特色,休闲元素突出,夜景美观。

6.3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

46

加大资源环境保护

旅游项目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6.4

市环保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47

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旅游饭店、景区等有环境保护举措。

6.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强化保障措施

48

强化规划引领

修编具有全域旅游理念的《余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余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区域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

2.3

2.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49

强化财政保障

保障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经费。

1.1.3

市财政局、市委办、市府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农办、市老区办

50

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每年安排旅游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并逐年增长。

必备条件

市委办、市府办、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51

加强资金整合,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

1.1.4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农办、市老区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农林局、市财政局

52

强化用地保障

优先保障重点旅游项目土地指标。创新旅游用地改革措施,并视情制订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用地专项政策。

1.3

市国土资源局

53

强化队伍建设

配齐配强旅游管理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制订引进旅游行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扶持政策。

1.1.5

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教育局

54

鼓励社会参与

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鼓励政企合作、推进旅游共建;健全旅游志愿服务体系。

10.1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55

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建立旅游开发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发展个私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

10.2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56

推进旅游惠民富民,落实门票减免等优惠政策;旅游富民成效明显。

10.3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在此下载相关附件:余政发〔2018〕34号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gd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