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办发 > 2017
索引号: 002972698/2017-19122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件编号: 生成日期: 2017-08-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7月31
  

(此件公开发布)

余姚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引领新发展,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制定《余姚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经验
  “十二五”以来,我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不利的气候条件,紧紧围绕生态高效的发展理念和农业“双增”目标,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服务力度,扎实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围绕“谁来发展现代农业”“在什么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和“用什么手段来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核心问题,全市上下探索出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余姚资源实际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为“十三五”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围绕“谁来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活力日益增强。“十二五”以来,我市科学制定产业导向,将各种经济组织制度引入农业各产业和生产经营各环节,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截止2015年底,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111家,其中11家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宁波级示范社13家,链接基地面积超过16万亩;组建成立家庭农场协会,培育家庭农场473家,家庭农场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先后有3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这些新型主体和经济组织,开启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纪元。
  (二)围绕“在哪里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针对人多地少,农业用地有限的实际,我市着力在集约发展上做文章,开辟了农业“两区”这个现代农业发展大平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向“两区”集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据地”。先后建成粮食功能区16.8万亩,其中宁波市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10.5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2个,滨海先导区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并列入宁波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大先导区;加强海域用地申报管理,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批准用海面积近6000亩,中意生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成功落地;新规划滨海现代农业园区用地4.9万亩,拟打造今后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区,为融入宁波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围绕“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我市立足余姚气候适宜、地貌多样、种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比较优势,按照“什么重要发展什么”“什么来钱发展什么”“什么方便发展什么”“需要什么发展什么”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做精主导产业、做亮新兴产业,打响了余姚农业的精品招牌。在发展业态上,我市着力发展品质农业,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7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超过130个;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五水共治,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场关停搬迁和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规模猪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着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稳步推进农业领域“电商换市”,建成淘宝“特色中国•余姚馆”、姚商电子商务统一平台等本地电商平台;着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每年举办唯一一个由县级市冠名国字号的农业博览会-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重大农业(食品)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得到了有效拓展。
  (四)围绕“用什么手段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服务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功能,用科技、品牌、服务等要素激活微观主体,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做好政策助农文章,积极落实财政资金,先后启动现代农业1312工程、生态高效农业315415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农信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推波助澜;做好科技支农文章,引导经营主体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主动对接农业高新科技项目成果,形成以责任制为核心、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品牌富农文章,始终坚持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引导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市已有5个农产品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累计获得宁波市级以上各类品牌近200件;做好产业增效文章,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组织地推进全产业链打造,榨菜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示范性全产业链,茶叶产业和甲鱼产业向10亿和5亿级别的全产业链迈进。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把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机遇,破解建设现代农业的瓶颈与挑战,顺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已成为我市推动实现“六大跨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变量”。
  (一)发展机遇
  1.经济新常态将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消费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竞争方式以及宏观调控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此中央对“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作了高度概括与总结,做出了加快“四化”同步与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为我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方向,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全面深化改革将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释放新的红利。“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深入贯彻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加强农民民主权利保障和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等,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将逐步突破农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从根本上有效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释放新的红利,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3.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4.0方兴未艾,以科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和崛起的必然选择。为此,紧紧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生物科学、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大省的比较优势,加快生物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和对农业领域的渗透传导,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必将对全省传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4.需求结构升级将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娱乐休闲观光等精神产品的多元化需求蔚然成风,以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科普体验式和文化创意性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构建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将为我市农业更好地“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带来强大拉力。
  (二)面临挑战
  1.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农产品保供给保安全任务加重。当前,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新消费、新需求不断涌现,农产品供给结构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相对滞后,新供给、新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对外依存度高,特别是粮食供需长期存在缺口,“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产品安全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使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进一步加重,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任道重远。
  2.农业要素制约日益加大,市场竞争力面临下降压力。近年来,我市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日益突出,农业劳动力呈现整体性紧缺、结构性失衡特征,“谁来种地”成为困扰农业发展难题;加上农业投入品价格继续走高,土地租金和各种生产性服务费用大福增加,农业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同时,政府对农业补贴已接近WTO“黄箱”政策上限,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外倒挂,价格上涨空间受到挤压。在农产品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封顶的双重作用下,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下降压力增大。
  3.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随着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加大,资源与环境容量逐步收紧,“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农业特别是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倒逼压力,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农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4.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破题,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农村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复杂难题和挑战,特别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根深蒂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产业经营水平不高等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农业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力争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设高效率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农业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农业特色强镇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具有余姚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完善农业发展保障网络、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我市现代农业化建设走在宁波市,乃至全省前列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我市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进一步提高,休闲观光创意农业进一步发展。
  2.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20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0%,规模经营率达到70%,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100家、200家、120家。
  3.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我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8,旱涝保收率达到99%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99%以上。
  4.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农业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场、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8%90%85%以上。
  四、区域布局和发展原则
  (一)区域布局
  坚持市场导向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相结合、产业调整与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形成“一环两翼两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1.一环。围绕城东路、329国道、四明山高速、杭甬高速所围成的环状区域,以城区周边阳明、梨洲、兰江、凤山、低塘、朗霞等6个街道和泗门卫星城核心区为中心,以保证城市“菜篮子”工程和推进都市休闲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时鲜蔬菜以及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都市观光体验农业。
  2.两翼。姚西种养结合水作翼。在以姚江为轴心,329国道以南、杭甬高速以北和四明山高速以西的中部平原地区,以牟山、马渚两镇和黄家埠、临山、泗门三镇为重点,依托该区域土地流转率高及生态渔业养殖的基础,主要发展以甲鱼为主的特种水产、优质水稻、西山白杨梅、番鸭等产业。姚东特色产业种植翼。在以姚江为轴心,杭甬高速以北和城东路以东地区,以河姆渡、三七市、丈亭等镇为重点,依托该区域的历史传承和产业特色,重点发展水稻、杨梅、茭白、生猪等产业。
  3.两区。生态高效果蔬区。在329国道以北的滨海平原,以我市北部地区的小曹娥镇和黄家埠、临山、泗门三镇为重点,依托该区域建设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加工型蔬菜、蜜梨、葡萄等农业产业。四季花果体验区。在杭甬高速以南山区,以我市南部地区的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大隐等五个乡镇和梨洲山区片、陆埠洪山片等两个区域为重点,依托该区域水质、土壤等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四季花果体验区,即以樱桃等为代表的春季花果,以杨梅、蓝莓等为代表的夏季花果,以葡萄、蜜梨等为代表的秋季花果,以草莓等为代表的冬季花果。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差异发展。按照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以立足市场需求、特色集群发展为导向,优化农业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对接,加快完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机制;同时,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乡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集聚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产业链开发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承受力。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循环发展、绿色产业富民为目标,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挥生态建设与产业培育相融的复合功能,用生态化理念、生态化布局、生态化技术和生态化模式引领农业、指导农业、发展农业和保护农业,努力探索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全产业协调融合的生态兴农、绿色发展之路。
  3.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为手段,强化科研创新、产学研结合和先进技术应用,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发展设施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农业;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开放创新、充满活力、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与活力。
  4.坚持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开发的思路,以产业集聚融合、联动协调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与模式,建立产业化利益共同体,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粮经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5.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求,牢固树立“三生”融合的科学理念,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培育以生态和文化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价值体系,积极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传承与文化发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在共建共享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获得感。
  五、重点任务
  (一)做优做精主导产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
  1.重点发展滨海蓝色农业。依托我市23公里海岸线的资源优势,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采取种养结合的模式,加快围涂土地的改良,在姚北滨海地区立体发展集淡水养殖、滨海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农业”。以标准化鱼塘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的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甲鱼、淡水鱼等优势特色水产品,大力支持渔业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融体验、娱乐、美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重点发展休闲垂钓、滨海特色果蔬采摘、渔事体验等多功能休闲游,扩大农业经济发展空间。
  2.稳步发展种植业。发展以优质稻为主的粮食产业。发挥我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的优势,以粮食功能区建设为抓手,继续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稳定发展优质高产水稻。发展以榨菜为主的加工型蔬菜产业。以体现特色、彰显水平、打造品牌为目标,重点发展以榨菜、茭白等适合速冻加工和冷藏保鲜的加工型蔬菜,以品种改良、技术改造为抓手,促进加工型蔬菜产业一、二产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加工型蔬菜产业公共品牌形象。
  3积极发展林特业。发展以茶叶为主的林特产业。立足我市南部丘陵山区水质、土壤等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按照推进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的要求,建设生态化、庄园化、人文融合的新型茶园,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改造等举措,着力构建以绿茶主导转向红茶、绿茶、黑茶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重点培育“瀑布仙茗”“四明龙尖”等知名品牌。发展以杨梅、蓝莓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坚持林果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丰富经营业态,提升附加值;通过品种改良、主体培育、标准化种植与加工、规范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等举措,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杨梅、蜜梨、葡萄、樱桃等林果产业;着力扶持经济效益好、销售前景好的蓝莓、核桃、猕猴桃等特色林果产业,引导农户连片规模经营,壮大高效林果产业。加快四明山花木产业转型提升。通过引进适合山区载种的优质林果逐步替代四明山区花木产业,结合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等农业旅游形式,积极引导四明山花木产业向花木观赏旅游基地转型,提升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品质。
  4.提升发展旅游农业。依托我市林业生态、景观、人文等独特资源优势,在我市北部平原、中部姚江两岸和南部山区开发三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带。北部地区形成以果蔬采摘、休闲垂钓、渔文化传承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旅游带;中部地区形成以姚江两岸区域的采摘游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带;南部地区形成依托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陆埠等自然条件,结合浙东抗日红色文化、河姆渡文化,发展以茶文化体验、四季花果采摘观赏和红色革命旅游为主导的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带。
  5.适度发展配置型畜牧业。立足我市区位和养殖资源禀赋,重点发展优质生猪、黄花鸡、番鸭、白羽王鸽、獭兔等畜禽养殖。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重点推进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棚架生态养殖场建设,建立集畜禽繁育、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禽畜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畜牧养殖产业链。建立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养殖防疫水平;在姚北、姚中地区连片种植区适度合理配置养殖场,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废弃物达标处理,排泄物综合循环利用,提高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二)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1.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建立土地地力状况台账,对农产品重点污染区进行普查监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在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增强面源污染监控和治理手段。建立农业生态红线制度。探索农业面源防治机制,把控制农业面源排放总量纳入市、镇两级政府及村委考核体系,强化领导责任。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把支农惠农补助与倡导农业环保生产相挂钩,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稳步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开展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四明山镇、鹿亭乡、陆埠镇、大隐镇、梁弄镇等南部区域为重点,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线,加快花木产业转型,不断推进生态林扩容工程,进一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净化我市生态环境。开展生态功能区建设。以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为重点,依托59省道,加大森林抚育力度,不断提高林木蓄积量,提升林相水平,形成南部生态景观游憩区;在中部和北部地区,继续通过实施 “创森”工作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出公园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城镇创建、产业经济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森林屏障、森林文化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我市城市品位和市民幸福感。
  3积极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在姚中平原及姚北现代农业先导区,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减量化进程,将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纳入农业循环经济链,以“畜粪、沼液、沼气”综合利用为核心,加大对养殖场及其加工厂等产业的环保技改投入,通过干湿分离、“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养殖、复合生物滤池污水处理三种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先行先试的方式,大力创建省级以上循环农业示范园或精品园,逐步放大示范效应。
  4着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依托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利时机,大力推广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技术等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粮田、菜田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逐步推进规模化果园滴灌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突出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清洁田园。一是田边、地头、村庄和公共场所修建回收垃圾箱,使全村在生活、生产中把不可分解的农地膜(袋)、农药瓶及其它包装袋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频振灯杀虫、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实施清洁工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三)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发展设施智慧农业
  1积极培育现代种业。以强化企业核心作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构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形成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四大种业产业,即以榨菜为主的果蔬种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禽种业、以优质稻为主的粮油种业、以甲鱼为主的水产种业。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品种。在姚北地区,形成以蔬菜、畜禽、水产等为特色的综合性种业集聚区;在姚中地区,形成以水稻、杨梅、茭白等为重点的种植业种业集聚区;在姚南半山区形成以茶叶、樱桃、蓝莓等为特色的林特种业集聚区。
  2着重提升特色产业智能化水平。在水产养殖业方面,以姚北现代农业先导区为重点区域,依托明凤甲鱼等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提高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育苗、清淤、增氧、投饵、烘干、净化水质等机械设施的应用水平,全面推广池塘养殖全程自动化。在畜禽养殖业方面,以朗霞街道的獭兔养殖、三七市的生猪养殖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饲料加工、自动喂饲、网栏温床、降温设施、畜粪无害化处理等应用水平,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自动化。在果蔬生产方面,以姚东地区的杨梅、姚北小曹娥的榨菜等为重点,加大耕作、植保、采摘、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机械化推广力度,推进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的全程自动化。
  3.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围绕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低碳生态农业、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借鉴工业产业的“技术孵化器”和“科创中心”运作模式,创建我市农业科创中心,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重点推广粮经结合型、农牧生态循环型、立体种养型、水旱轮作型、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型、农业功能拓展型等高效生态新型生产模式,积极引进推广各种农业生产新设施、新机具和新装备,提高综合运用效果。加大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成熟技术及设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投入品监管各环节的示范推广,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大规模应用。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集约农业
  1.积极培育新型流通主体。探索鼓励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股权交换等形式,培育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探索推行农产品委托交易,通过地方立法或政策引导,建立发展委托交易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民合理分享流通增值收益。支持新型流通主体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宽委托交易的渠道,提高流通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能力。鼓励支持批发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发展订单农业。
  2.着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发展。改造重组创建一批。引导同一地区、同类产业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抱团合作组建企业集团,着力改变散、弱、小和竞争无序的格局。科企联姻壮大一批。对规模小、技术开发力量弱但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农业企业,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后劲。外部吸引导入一批。鼓励和支持资本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工商企业,通过产业延伸、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投身农业,建设一批起点高、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3重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合作功能,跨区域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逐步由松散型合作向股份制合作发展,由“产地型”合作社向“产业型”合作社转变提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龙头企业有资金实力、有市场销路的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就近就地创办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解决社员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发挥农产品专业贩销大户、农村经纪人和经纪机构、供销合作组织等有销售渠道、懂市场营销的优势,联合农民创办生产和营销有机结合的专业合作社,促进产销有机对接。
  4大力扶持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鼓励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给予政策扶持。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同时,可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扶持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建立家庭农场,符合条件的申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等营业执照,引导专业大户进行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支持各类专业大户发展种养结合型、农业设施型、产业专攻型、休闲观光型等形式多样的家庭农场。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还要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及网上交易的方法,从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鼓励农民进行第二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学历教育,加大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生进行农业自主创业或到农业企业、合作社就业。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五)构建农业保障体系,发展质量安全农业
  1.加快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标准制定,引导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及时更新和升级改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并结合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和健全“市检测站、乡镇(街道)检测点、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检测室”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2积极培育第三方检测机构。针对我市农产品检测工作量大、人员不足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检测市场体系。由我市农林局负责开展第三方检测市场准入门槛设立、检测机构监督考核、检测机构指定名录等具体工作研究。逐步建立我市农业全产业链条相关主体信用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倒逼相关主体开展诚信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有信用污点的相关主体,在享受农业扶持政策、融资贷款等方面将受到相应限制,切实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的健康、安全、高效发展。
  3重点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推广农产品产地证明和标识卡,进一步加强推行生产经营记录制度,逐步建立以包装标识为重点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承诺制。完善农产品标准政策体系。结合我市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政策研究。着重围绕杨梅、榨菜、茶叶、甲鱼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标准的制修订,接轨国际市场准入标准;突出标准综合配套,逐步做到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力求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标准实施主体,积极发展“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互动。重点组织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或基地建设,探索执行准标和辐射带动的有效机制,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4不断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溯源预警等项目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及配套设施,进一步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重大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抓好外来有害生物和水稻“两迁”害虫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专业队防治技术,建立健全功能齐全、运转高效、反应快速、覆盖全市的农作物病虫预警与控制网络。
  5着力提升农业灾害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对台风、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和洪涝等次生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充分发挥预警体系作用。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大棚、棚架等设施,创新农作制度,全面提高农业防御灾害的能力。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将农业保险与农业项目扶持、农村信贷资金等结合,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生产能力。
  (六)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
  1.深度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四明山区域、牟山湖区域、姚江流域和城市近郊的农林产业基础,以旅游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乡村为依托,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推动乡村旅游与当地特色农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的整合,形成相关产业联动的旅游经济综合体,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和农村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依托农博会、余姚杨梅节等重大会展、节事活动,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文化节事旅游、主题活动旅游、运动健身旅游、养生保健旅游等。
  2着重优化旅游农业空间布局。姚中南山水避暑片区。依托四明山旅游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古茶树保护小区、茶文化旅游节等资源,重点突出红色旅游、山水消暑、品茶休闲等功能,辅以登山康体、生态观光等功能。姚东北杨梅文化片区。依托三七市万亩杨梅观光园区、古杨梅林、河姆渡东澄鸟类保护小区、杨梅文化节等资源,重点突出杨梅文化、杨梅采摘、观光休闲、农事风情等功能。姚西北观光休闲片区。主要依托沿山农庄杨梅观光园区、牟山生态农林观光园、味香园葡萄观光园区、临山葡萄节、小曹娥蜜梨节等资源,重点突出生态休闲、观光度假、果品采摘等功能。
  3.积极拓展旅游农业内涵。加强不同类型旅游的联动。通过加强农家乐、渔家乐、休闲采摘、旅游景点等各个类型的联动合作,延伸我市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丰富旅游活动内涵,促进我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强化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制定统一的农家乐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标准,参照星级饭店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达不到要求或经常收到游客投诉的,取消其农家乐星级经营资质。同时,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行业管理和业务培训,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做到诚信经营,讲究信誉,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特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和创意理念,研发具有独特理念的创意农产品。采取生物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泽和味觉特征,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之中,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变农产品为传统工艺品。
  六、重点工程
  (一)滨海蓝色田园综合体工程。以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为契机,依托我市23公里海岸线资源优势,逐步将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农业观光体验、农业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蓝色田园综合体。要坚持规划先行,通过优化提升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规划或编制滨海蓝色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总体把握田园综合体功能定位。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充实建设指挥部人员,积极落实用地指标和启动资金,切实推进滨海蓝色田园综合体建设。
  (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积极争取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补助专项资金,同时设立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补助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路沟渠及机埠等田间设施,对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给予奖励。重点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等四大内容。力争到“十三五”期末,粮食稳产、高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农业园区建设升级工程集聚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整合各级支农资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综合考虑资源条件、产业优势,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农业项目,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作为园区的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配合宁波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现有园区全面完成整合提升。
  (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力争培育发展余姚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00家、180家、120家。
  (五)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重点加强道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土壤肥力水平;深入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喷微灌技术的应用覆盖。力争到“十三五”末,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旱涝保收率达99%到以上,有效灌溉率达到99%以上。
  (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科技人才队伍等体系建设,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力争到“十三五”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七)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围绕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设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地域品牌整合和公共品牌的培育、保护、创新,加快构建政府推动引导、企业主体培育、社会各方支持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机制。力争到“十三五”末,创建300件宁波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并争取在杨梅、榨菜、茶叶等传统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上有新突破。
  (八)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程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为一体的现代种业体系,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开发、种养业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良种覆盖率和种业商品化、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果蔬、粮油、畜禽、水产”四大种业集聚区建设,水稻良种覆盖率稳定在100%,果蔬、畜禽等品种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以上,水产优质种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九)减灾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有害生物控防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等项目建设,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动物强制免疫密度保持在96%以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8%以上,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95%以上。
  (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积极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省级“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相关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动植物疫病预警防控和预测预报体系,以及农产品市场预警分析和农民信箱功能拓展等建设,坚持抓源治本,全面推行农产品溯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建成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00个;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十一)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探索建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退出机制,创新土地流转的手段、形式和途径;健全村土地流转服务点、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县区土地流转指导和纠纷仲裁中心等多层次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的新机制。力争到“十三五”末,我市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0%,规模经营率达到70%
  (十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环境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建设,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林业生态建设保护”等工程。“十三五”期间规模畜禽养殖场、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8%、90%85%以上。完成山地人工造林面积3500亩,完成平原绿化(含农田林带林网、农田经济林)面积3500亩,完成沿海基干林建设1000亩,完成生物防火林建设2250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全市涉农部门要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立农、改革活农、科技兴农、质量强农、多措惠农、依法治农,形成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要健全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年度任务,分解年度计划,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完成。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提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强化党政领导,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特别是要立足自身产业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本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研究制订“十三五”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相关配套政策,坚持普惠性与示范性相结合,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在要素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培育、主体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健全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推进涉农财政资金和项目融合,强化政策目标导向,完善支出机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与品种,探索与开发农业气象指数、目标价格指数、产值保险等新险种,努力破解保险品种偏少,理赔门槛偏高、赔付额度较低等问题。
  (三)强化法制保障。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转变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业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四)强化基础保障。做好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衔接,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用途管制,确保农业发展空间。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小农水”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综合抗风险能力。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推广适合我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与“设施增地”,加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普及,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


下载相关附件:余政办发〔2017〕77号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gd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