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办发 > 2017
索引号: 002972698/2017-19114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件编号: 余政办发〔2017〕70号 生成日期: 2017-07-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余姚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浙政发〔2016〕12号)《宁波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甬政发〔2016〕113号)精神和《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全面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全市水生态安全,结合余姚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十四次党代会、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剿灭劣V类水体行动”为载体,以河长制为抓手,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坚持标本兼治、防治并重、城乡统筹、陆海联动,实施全过程监管、全体系治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坚持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严格执法监管;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治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为余姚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辖区内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功能区达标断面比例均达到66.7%;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
  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县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功能区达标断面比例均达到100%;姚江水系全面达到考核要求;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7%以上。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完成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任务。
  到203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二、全面控制水污染物排放
  (三)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截污纳管为重点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17年,梁弄、四明山、大岚、鹿亭、经济开发区等5个乡镇(园区)创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18年,朗霞、低塘、泗门、大隐等4个乡镇(街道)创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19年,凤山、阳明、梨洲、兰江等城区4街道创建成“污水零直排区”;2020年,其余9个乡镇创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全市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办、市农林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编制并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行动计划。实施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7.5万吨/日扩建工程,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日;推进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类四类水提标改造工程,到2020年,小曹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面执行类四类标准。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机制,实行专业化运行管理。(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制定并实施已建污水管网检查及维修行动计划。全面开展已建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检查、维修和日常养护工作,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对部分污水直排、雨污合流及管网破损、断裂、淤塞、错接的重点区域,结合道路及区块改造,大力实施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实施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依法核发排水许可证,切实加强对排水户污水排放的监管。(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规划局等参与)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制定并实施城镇污水截污纳管行动计划。按照“应纳尽纳、全面收集”的原则,加快污水管网特别是支线管网建设,优先解决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足的问题,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收纳范围内的城镇污水应纳尽纳,新区建设必须雨污分流。重视对老城区和城中村污水管网未覆盖及雨污合流的区域进行排水体系建设和精细化截污,实施中心城区老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新增城镇污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建立污泥的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2017年底前,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完成达标改造,全市建成覆盖全市所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污泥处置设施。到2020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编制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2017年6月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消纳,加强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到2020年,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成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建立死猪保险联动机制和集中处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农林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参与)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编制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政策上鼓励施用有机肥,在技术上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250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推广商品有机肥2万吨,应用配方肥7000吨以上,力争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例占55%以上;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到2020年,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50万亩次,实现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效果9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体系;试点开展农田排水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市农林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供销联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调整优化水产养殖布局,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明确水产养殖空间,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养殖规模。持续保持对甲鱼温室、开放型水域投饲性网箱、高密度牛蛙和黑鱼等养殖的整治。鼓励因地制宜发展池塘生态多营养级养殖、工业化循环水、稻鱼共生轮作和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循环养殖模式。对水产养殖中使用违禁投入品、非法添加等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继续做好开放型水域土著鱼类和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支持全市各地开展水产养殖集中区域水环境检测和监测。到2017年,普及推广稻鱼共生、稻鱼轮作和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面积0.5万亩,开展水产养殖场生态化改造面积0.2万亩。到2020年,构建生产与生态相协调、安全与高效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相同步的现代生态渔业。(责任单位:市农林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7年全市新增完成104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辐射效用,坚持区位条件允许的村庄优先接入污水处理厂。鼓励人口集聚和有条件区域建设有动力或微动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到2019年底,全市完成265个行政村(约204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23.2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收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全覆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质分类处理。(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农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五)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编制并实施工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实施重点水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参与)
  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严格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原则和重点行业整治提升标准,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巩固深化印染、电镀、化工、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整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开展全市地方特征重点行业整治提升,着力解决电镀、酸洗磷化、榨菜腌制等行业的污染问题。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的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和各乡镇工业功能区等主要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2020年底前,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出路的工业集聚区应按要求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安装监控设备,实现集聚区危险废物的“自产自消”。(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实施重点水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严格重污染行业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水预处理和分质处理,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清洁化改造。加快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对纳管企业总氮、盐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控。在化工、电镀行业废水管道架空或明管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废水输送明管化,杜绝废水输送过程污染。(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2020年实现省、市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省控重点废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达95%以上。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六)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制定并实施姚江通航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舶,鼓励节能环保船舶建造和船上污染物储存、处理设备改造。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继续落实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推进船型标准化,新投入使用的船舶应按国家要求执行新标准。船舶集中停泊区域,要按有关规范配置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的接收存储设施,建立健全含油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和处理机制,做到含油污水、垃圾上岸处理。妥善化解杭甬运河姚江段500吨级船舶通航对姚江水体水质影响。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泥浆船舶运输工作,禁止运输船舶泥浆排入航道。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冲滩拆解。(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海事余姚办事处等参与)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加强港口码头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设施建设规划的衔接。开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能力评估,编制完善接收、转运及处置建设方案。探索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新机制,加快垃圾和污水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强化船舶港口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加强对船舶防污染设施、污染物偷排漏排行为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统筹水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和运行维护制度,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2017年完成船舶污染物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并发布,完成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并发布实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三、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
  (七)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开展姚江流域干流沿岸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布局调查,制定并实施排查和调整方案。(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制。严格落实《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甬政办发〔2008〕190号)和《余姚市环境功能区划》,完成全市国土空间环境功能区布局,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在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人文遗存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闭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破坏生态环境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企业,实行严格保护。(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管理。以“集聚、集约、创新、生态”为目标,优化工业产业布局。针对单体规模偏小、产业布局紊乱、要素配置零碎、功能配套不全等问题,对全市现有35个工业园区(集聚区)进行系统梳理,以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为重点,打造城区核心工业圈,加快沿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推进滨海新城产业集聚,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姚东、姚西工业组团发展水平。积极引导现有工业企业入园入区,实现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的适度分离。到2020年,工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以滨海新城为龙头,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一圈一带二组团”的工业集聚区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参与)
  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范围内应按照《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浙发改农经〔2015〕193号)留出水域保护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浙发改农经〔2015〕193号)《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和《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内现有有色金属、造纸、纺织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电镀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环保局等参与)
  (八)调整产业结构。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指导目录、《浙江省淘汰落后产能规划(2013—2017年)》。根据区域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全面取缔“十小”企业,2017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电镀、农药等生产项目,取缔结果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等参与)
  严格环境准入。按照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细化环境准入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严守生态红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绩效挂钩制度,实行“以新带老” “增产减污”和“区域削减替代”的总量平衡政策和替代削减标准。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区域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九)推进循环发展。
  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鼓励纺织印染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到2020年,印染企业重复用水率达到45%以上,其中非棉项目达到55%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全市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幅提升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和水循环利用率,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到2020年,余姚经济开发区、余姚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同时积极培育并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园区,为各类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提供示范。(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促进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热电、化工、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到2020年底,全市再生水供水规模达到2万吨/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到2017年底前,开展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开展电镀行业环境污染深度治理,到2018年底前,按照《宁波市电镀行业治理提升指南(2016年)》完成治理,到2020年,重点行业的排污强度较2015年下降30%以上。以种植、养殖等高效农业为重点,加强肥料、农药使用和畜禽排放物、秸秆等废弃物利用,积极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市农林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
  (十)控制用水总量。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实施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93亿m3以内。(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十一)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市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将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严格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推进水权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到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9m3和11m3,分别比2015年下降20%、15%。(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参与)
  抓好工业节水。开展节水评估、水平衡测试,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加大工业节水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浙江省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的要求,推动重点行业开展企业用水定额对标工作。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积极应用减污、节水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发挥国家级节水型企业、省级节水型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参照节水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引导工业企业开展用水效率对标达标,提升工业企业用水效率。到2020年,电力、纺织印染、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相关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采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用水器具。推动旅馆饭店、景区、度假区、学校等用水器具更新改造等。到2017年,全市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90%以上。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加快城市取消屋顶水箱、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建设一批雨水利用示范工程,达到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和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目的。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到2017年,50%以上的市级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全面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责任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推进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面积。加强灌溉试验工作,探索建立灌区墒情测报网络,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20年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十二)科学保护水资源。
  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执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审查管理,进一步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标准和标识。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管。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或水功能区达标考核不合格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等参与)
  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编制并实施区域水资源调度、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行动计划,以及姚江主要支流汛期北排行动计划。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城市水系、河湖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针对抗旱应急、突发水污染事故等特殊情况,制订应急调度方案。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以浙东引水工程北线南支线、姚江流域西排工程为主要手段,以水库等为补充水源,提高生态补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防洪排涝河道工程和江河湖库连通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平原河网联网联调工程建设,采取江河联动、加大水源补给、推动河道流速等措施,通过泵站翻水、河道输水、末梢取水、降雨换水等手段,实现生态用水的统一调配,努力提高平原河网的水动力条件。重点围绕各级考核断面、劣V类水体的河道实施精准补水,生态补水量不低于各汇水区域内径流量的20%。全面摸排辖区内河道断头及卡口节点,集中力量加快实施影响行洪排涝、有碍水体流动的断头河打通和卡口点拓疏,确保大小水系相互贯通、引排自如。(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
  五、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十三)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保障城乡饮用水供水安全。加快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工程,实现多水源联调的供水格局。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持续提升原水供应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运行管理,至2020年乡镇以上饮用水源地全部纳入监测监管范围,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和信息公开。自2018年起,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向社会公开。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调查,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污染源,严厉打击保护区内一切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开展定期检测和调查评估。(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参与)
  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饮用水源集雨区范围内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推进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湖库富营养化的防治,预防藻类爆发事件。全面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农家乐”、禽畜养殖场(户),禁止水库违规养殖捕捞,关闭搬迁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其他各类污染源。调整优化水源地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实施水源地截污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削减入库氮、磷总量,改善不达标水源地水质。加强对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巩固加强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完成物理隔离或生物隔离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管理及预警体系,完善饮用水水源预警监测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广建设在线生物预警系统,到2020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建立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监测系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十四)深化地表水污染防治。
  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编制实施姚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计划。落实流域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确定流域重点治理区域和重点投入方向,探索推行基于控制单元的差别化流域水环境管理政策。对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采用针对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马渚、梁弄、小曹娥断面,要按照国家确定的控制单元达标方案编制要求,于2017年10月前完成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落实工程措施,按要求全面实现考核目标。(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农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全面推进“清三河”工作。巩固“五水共治”和垃圾河、黑河、臭河整治成果。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参照“清三河”标准开展全面整治,做到治理无盲区、全覆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门前屋后的水体环境质量。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加强河湖库塘清淤。编制并实施河道、湖库清淤疏浚行动计划。国家和省考核断面和水质较差的河道要优先安排清淤工程,原则上县级以上河道每5-6年实施一次清淤疏浚工程,至2020年全面清除河湖库塘污泥,有效清除存量淤泥,基本恢复水域原有功能,实现河湖库塘淤疏动态平衡。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全面严厉打击取缔非法采砂行为,对影响水源保护区和水生态的河道全部实行禁采,全面取缔洗砂水未达标排放的机制砂场。(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林局、海事余姚办事处等参与)
  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巩固“河长制”,严格落实“一河一策”,通过对汇水区域内污染源治理、岸边生态整治、定期疏浚、水质修复等综合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力争省级、市级“河长制”河道成为全市标杆河道,市级示范河道水质类别全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全面剿灭区域劣Ⅴ类水体。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会议部署,深入实施《余姚市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对辖区水体进行全面摸排,有劣Ⅴ类水体的,2017年3月底前编制“削劣”方案,落实治理工程项目,确保2017年10月底前剿灭劣Ⅴ类县控断面,2017年12月底前剿灭其他劣V类水体,加强河道水质管护,坚决杜绝新增劣Ⅴ类水体。(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牵头,市环保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切实加强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源头水源地的综合保护和治理。推进四明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全市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积极推进重点湖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十五)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全面优化海洋开发布局,控制海洋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和预警,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适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岸带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线使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及其规模,海岸带开发活动应遵守国家、地方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生态脆弱敏感区、自净能力差的海域严格限制围填海。严肃查处违法围填海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海事余姚办事处等参与)
  落实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坚持陆海统筹,根据《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浙环函〔2013〕484号),深入实施杭州湾沿岸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实施总氮、总磷总量控制,强化直排入海污染源和沿海工业园区监管。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建立海洋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体系,切实提升海洋环境风险处置能力。到2017年底,完成入海排污口规范整治;到2020年,陆源入海排污口稳定达标排放,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并符合国家、省“水十条”考核要求。(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林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林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十六)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严控地下水超采。在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在地表水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求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禁止取用承压地下水,限期封闭承压地下水井。严格执行市域内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非法开采地下水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建设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编制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等区域地下水压采方案。(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防治地下水污染。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切实提升环境风险处置能力,对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依法关停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的企业。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并进行防渗自动监测。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建立工业企业地下水影响分级管理体系,以石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排放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行业为重点,公布污染地下水重点工业企业名单。到2020年,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十七)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编制并出台姚江及骨干河道两岸重点湿地规划与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开展姚江等重点河流廊道生态修复试点,建设、维护河道两侧的绿植缓冲带和隔离带,维持水源涵养生态空间。到2020年,全市河道绿化普及率、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不低于80%。加强姚江、马渚中河、最良江等河流湿地,牟山湖、臧墅湖等淡水湖湿地,四明湖水库、梁辉水库等人工库塘湿地等重要湿地的保护,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退化。加大江河湖库源头的湿地保护和生态公益林抚育力度。(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参与)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对滨海湿地、河口和海湾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滩涂资源,加强对杭州湾滩涂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具有特色的自然海岸、滩涂湿地、人文景观的保护。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责任单位:市农林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六、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十八)严格防范环境风险。
  防范环境风险。定期评估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对危化品物流企业和危化品运输工具的排污管理,危化品运输车特别是槽罐车的洗车水要进行收集处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参与)
  严格防范环境健康风险。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开展专项整治。开展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生产使用情况调查,监控评估水源地、农产品种植区及水产品集中养殖区风险,实施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参与)
  (十九)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环境执法。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各类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打击重污染行业企业、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等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排放较重、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低、小、散”企业和各类小型加工场进行清理整顿。继续推进违反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的问题及废水直排企业调查整治专项行动。依法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大综合惩处和处罚执行力度,强化环保领域非诉案件的司法保障,对行政处罚、行政命令执行情况实施后督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市卫生计生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安监局等参与)
  重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打击私设暗管或利用渗井、渗坑、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含病原体污水,违法使用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环境污染责任界定、损害评估鉴定制度建设,依法开展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领域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未验先投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负有连带责任的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依法严格追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建立和完善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完善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机制。深入推进环保公安环境执法联动,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促进企业自觉、有效治污。(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牵头,市监察委、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参与)
  (二十)提升监管水平。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乡镇(街道)地表水交接断面和考核断面点位设置,不断提升水污染特征因子监测能力,到2020年市环境监测站实现特征污染因子监测全覆盖。加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配置,提升突发性、事故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能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海洋与渔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海陆指标对接、监测责任分工、数据实时共享、信息统一发布等领域深化合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配足配强市环境执法监管队伍。乡镇(街道)及工业集聚区结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必要的环境监管力量。至2020年,环境监察机构、应急机构人员配备达标率均达100%、全市乡镇街道内设环境监管机构覆盖率100%,环境监察执法用车、取证执法装备、现场执法快速监测设备配置更加完善。建成智慧化的环境执法监管平台,全面实施现场监察、移动执法、应急处置等现场调查处置能力。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编委办参与)
  七、增强市场机制作用
  (二十一)完善价格收费机制。
  加快水价改革,全面推进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2020年底前,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研究深化农业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探索农业水价改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牵头,市物价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完善收费政策。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按照标准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建立健全差别化征收体系。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非超采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等收费制度。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排污收费政策,提高应纳未纳排水户主要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制定鼓励中水回用的价格政策。依法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物价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农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国税局等参与)
  (二十二)促进多元融资。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拓宽水环境保护融资渠道,做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努力获取金融支持,创新项目包装,进一步构建多元支持的投入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水环境保护投入,积极推广PPP模式。(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金融办牵头,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乡镇(街道)两级财政要积极整合政策资金,合理安排资金预算,全力保障水环境保护相关项目建设。加大对上衔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预算、国债等各类水环境保护专项建设补助资金。(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二十三)建立激励机制。
  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制度。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支持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示范。(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推进绿色金融。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污水处理、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推动绿色债券发行,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推动绿色环保企业上市,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引导保险资金投入水环境保护项目。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区域和试点行业,在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环境风险行业积极试行强制性保险。加快发展生猪保险等养殖业保险,建立养殖业保险与养殖业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位要加强协作联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严重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和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并在县级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予以公示,2017年底前分级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建立健全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出、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生态保护区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探索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排污权抵押,探索水权交易机制。(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八、强化环保科技支撑
  (二十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攻关研发关键技术。围绕治水、环境监测与应急保障等重点环保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通过国家、省和市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快研发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控管理、河道治理与修复、污水污泥处理、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饮用水源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技术,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全面加强环保领域科技创新与团队建设,引进集聚高层次行业创新人才,积极出台和落实相关配套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参与)
  (二十五)推广示范适用技术。
  加快推进环保领域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现实支撑力,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重点推进污染物减排技术、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转化应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二十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出台扶持环保企业的政策措施,按市场化思路,开放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市场,按照PPP等模式,引入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进第三方建设运行模式,到2020年,基本完成环保基础设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改制。鼓励环保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上市龙头企业,加快实施环保资产证券化。(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金融办等参与)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环保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与实验室,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环保领域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加快关键装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产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技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PPP模式等。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第三方运行维护体系,积极培育、发展环境监测计量校准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参与)
  九、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和责任落实
  (二十七)强化各级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
  各乡镇(街道)政府是实施本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应于2017年7月底前制定并公布辖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报余姚市人民政府备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与任务,向社会公开,每年向余姚市人民政府报告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制定并实施乡镇(街道)地表水交接断面、考核断面点位设置及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明确各类水体水质保护目标,逐一排查达标状况。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断面,要按照国家确定的控制单元达标方案编制要求,于2017年10月前完成达标方案编制工作,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方案报宁波市人民政府和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备案,自2017年起,定期向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参与)
  (二十八)加强协调联动。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发改、公安、水利、住建、交通、农办、经信、农林、城管等市直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并按照水污染防治年度任务的要求,加强协作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有关市直部门要在2017年9月底前编制完成附件5所列的各专项行动计划。市环保局要加强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进展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五水共治”办、市农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参与)
  完善流域、区域协作机制。落实全市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健全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水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建立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机制。同一流域相邻的乡镇(街道)政府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商协作机制。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参与)
  (二十九)完善水环境管理制度。
  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在现有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基础上,大力推行河道巡查员、网格员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小微水体河长制。除村级河长外,其他各级河长都要确定相应的联系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治理任务较重的河道要设立河道警长。严格执行河长制例会、巡查、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层层督促各级河长抓好项目落实、进度落实、责任落实。严格执行河长履职考核办法,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大力推广河长制信息系统应用,到2017年底,实现河长制信息系统全覆盖。(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牵头,市环保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垃圾河、黑河、臭河复查机制,市“五水共治”办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全面评估。对出现污染反弹的河道,立即责令限期整改,并实行挂号销号制度。深入推进“清三河”工作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参照“清三河”标准开展全面整治,做到治理无盲区、全覆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门前屋后的水体环境质量。至2017年底,全市小微水体全面得到治理,消除感官污染。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建立治污设施运行维护、河道保洁清淤、农村保洁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牵头,市环保局、市农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完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纳入调查范围。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改革。积极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与环保审批、验收、执法有效整合的制度创新,探索实践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将项目环评审批验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排污交易、标准执行等环境管理要求体现到排污许可证管理中,实现对排污单位环境管理要求的全方位规范和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
  完善环境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制定水环境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参与)
  (三十)严格目标任务考核。
  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和“党政同责”制度。市政府每年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纳入“五水共治”和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并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参与)
  对未能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或者工作责任不落实的,可以通过约谈、挂牌督办、通报等方式,督促整改和落实。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的,以及干预、伪造数据和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把履行生态环境建设职责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政纪处分。(责任单位:市“五水共治”办、市环保局牵头,市监察委、市委组织部参与)
  十、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三十一)依法公开环境信息。
  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等因素,每年公布各乡镇(街道)水环境状况和排名。对水环境状况差的乡镇(街道),经整治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向社会公告。(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参与)
  依法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信息、交接断面水质信息、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黑臭水体排查信息、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和环境违法典型案件等环境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农林局等参与)
  (三十二)加强社会监督。
  为公众、社会组织提供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培训和政策咨询,邀请其全程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水污染事件调查。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健全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可给予举报人奖励。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监督机制,邀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环境执法。完善媒体参与执法、挂牌督办与公开曝光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法院、市检察院参与)
  (三十三)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强化“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行为准则。加强宣传教育,把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依托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为排污单位提供水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引导履行治污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等责任,建立企业环保自律机制。支持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开展工作。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开展建设环保社区、学校、家庭等群众性活动,推动节约用水,鼓励购买使用节水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责任单位: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参与)
  

附件:1.余姚市劣Ⅴ类水质断面清单表
  2.余姚市质量目标清单表
   3.余姚市控制单元划分表
   4.余姚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责任分解表
   5.《余姚市水污染行动计划》专项行动计划目录
   6.《余姚市水污染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一览
 附件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