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75450/2017-00338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文件编号: | 河政〔2017〕53号 | 生成日期: | 2017-07-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责任处室: | 河姆渡镇 |
关于印发《河姆渡镇“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 |
各行政村、机关各办(所、中心)、企业事业单位: 《河姆渡镇“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已经镇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姆渡镇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9日
河姆渡镇“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镇建设,增强河姆渡文化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余姚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河姆渡镇文化发展的现状。 河姆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七千年河姆渡遗址就在境内。“十二五”期间,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河姆渡镇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镇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的扶持办法,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投资3000多万元的集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9个行政村完成了村落文化宫全覆盖,新建文化礼堂5个,家园馆5个,科普馆1个,村级全民健身中心一个,科普长廊4条。全镇文化阵地提档升级,镇、村、学校、企业里的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书香河姆渡”全民读书节和“古韵河姆渡”乡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示范引领,全镇形成“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翁方村、罗江村欢乐大舞台“天天演”等惠民服务,更贴民心。文化精品创作取得成效,文学作品获得宁波、省级大奖。“书香河姆渡”全民读书节获宁波市首批示范项目,并在中国文化报上介绍。2006年~2015年被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广新局评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评为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体育特色镇,浙江省特级综合文化站。舞蹈多次获得余姚市金、银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镇文化发展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匹配,特别是镇、村文艺人才严重缺乏,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制约我镇文化事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文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和促进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以先进文化提升城镇综合实力的任务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进一步高涨,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刻,推进文化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河姆渡作为一座拥有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更应认清形势,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努力创造河姆渡文化的新辉煌。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体系,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为抓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镇建设产业名镇、美丽名镇、文化名镇和幸福名镇,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我镇文化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建设浙东特色名镇的总体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地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做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盛、社会和谐、乡风文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把我镇建设成为具有河姆渡地域特色、彰显现代城镇文明、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名镇。 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聚力。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启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进一步彰显城乡公共文化的生命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结构全面,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建设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现河姆渡文化的独特魅力。 ——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三、“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示范工程。 以文化示范创建为抓手,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活动,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提升文化设施品级。在全镇开展公共文化示范创建,积极推进省、宁波和余姚三级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积极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到“十三五”末,我镇创建成为省文化强镇,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5个村创建成为余姚市公共文化示范村,4个村创建成为浙江省公共文化示范村,实施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推进镇全民健身广场建设。推动体育设施进村、进企业、进公园,大力兴建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企业文化中心创建由示范向普及,由镇规模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和新型社会组织延伸,“十三五”期间,全镇企业文化中心达到10家。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抓好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盘活现有“书香河姆渡”全民读书节获宁波市首批示范项目,并在中国文化报上介绍。2006年~2015年被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广新局评为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评为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体育特色镇,浙江省特级综合文化站。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企业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全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会开放率实现100%。 2、提升文化活动品牌。精心组织实施好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亮点的活动品牌,注重文化品牌的延续性,充实丰富“书香河姆渡”全民读书节和“古韵河姆渡”乡土文化节的形式和内容。每年组织6场大型活动,重点举办好二个品牌活动。为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营造传统节日氛围,全镇在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各村、企事业单位要广泛开展自娱自乐的广场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活动,充分发挥品牌活动的辐射效应。推进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持续开展。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组织举办河姆渡镇第三届全民运动会。每年按计划举办单项比赛或特色健身活动10次以上。到2020年,全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0%以上。 3、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水平。实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到2020年,争取有80%的村民至少能认知或掌握一门艺术。建立健全送文化下村的长效机制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机制,每年安排文化活动配送超过30场次。丰富公共文化配送内容和形式。深化拓展周末文化系列活动,依托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文化礼堂、欢乐大舞台等平台,组织开展“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每年演出300场次,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免费放映电影110场次。 (二)实施文艺精品打造工程。 推动文化创作繁荣发展,大力扶持原创性作品和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作生产一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十三五”期间,坚持创作4—5个符合时代主题,具有河姆渡特色的小品和舞蹈。 (三)实施竞技体育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足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训练基地。力争到2020年,宁波级点传校1所以上,余姚级点传校2所以上。积极向上级训练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十三五”期间,输送2名以上,力争在省内外重大比赛中我镇输送选手取得突破性成绩。 (四)实施文化名镇创建工程。 以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为抓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治意识,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彰显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形象。 1、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全力做好各级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完成所有文保单位、文保点的标志碑树立,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科学记录档案工作。进一步推进以古建筑为重点对象的文物保护工作。“十三五”期间实施2处以上文物建筑的修缮,确保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文物建筑完好率达到95%以上。实施浪墅桥古村落改造工程。 2、推进文化遗产研究利用。继续推进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做好河姆渡文化研究。巩固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提高库藏文物利用水平。加强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完善河姆渡景区配套设施。加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和文化区块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力度,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3、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原则。着力做好重点项目传承,加大项目推介等两篇文章,推动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实施《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保障机制。做好全镇各级传承基地和传承人的规范管理,组织代表传承人开展各类传承活动。抓好提升工作。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项目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活动,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升级工作。 (五)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振兴工程。 加快推进全镇文化产业发展,使全镇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规模总量和发展效率均有明显提升,基本建立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以发展壮大文化用品、包装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为目标,引进和培养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性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龙头企业。研究和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项目,培育和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2、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河姆渡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化会展、运动休闲等特色文化产业,倡导多元并重的文化产业类型,实现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社会公共事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做好网吧市场专项督察行动,非法报刊和境外卫视传播等专项整治工作。同时继续抓好广电行业监管,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 四、“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评、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积极探索文化事业单位管理运营模式,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 (二)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形成党委协调指导,文化部门切实履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进一步加大土地、税收、人才等政策对文化工作的倾斜力度。落实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指标和被列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点)居民住房的宅基地安排。落实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足额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人才培养等各项目顺利开展。建立完善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积极探索“社会为文化”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政府资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民间资本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人才保障。 提升文化队伍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精专业的文化管理人才。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对文艺新秀的重点培养。抓好宣传文化员、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等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建设,通过集中培训、结对帮扶和走亲交流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业余团队资源整合和规范管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团队负责人和文艺骨干进行考核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