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专栏 > 病媒生物防制
蜱虫传播的疾病

发布日期:2016-09-08访问次数: 字号:[ ]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哺乳类、鸟类等。
  2.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3.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具有传染性。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4.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5.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6.Q热:本病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其中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是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
  7.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某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