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公文 > 余政办发 > 2016
索引号: 002972698/2016-19089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件编号: 余政办发﹝2016﹞66号 生成日期: 2016-08-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责任处室: 市政府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四明山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现将《余姚市四明山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余姚市四明山区域“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区域概况
  二、规划目标
  三、指导思想
  四、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2.规划统领,谋划长远。
  3.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五、生态环境
  1.严格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2. 全面实施区域生态修复。
  3. 加强区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六、旅游开发
  1. 精心打造梁弄旅游门户区。
  2. 改造提升景区景观品质。
  3. 积极培育慢生活休闲旅游业态。
  七、特色产业
  1. 提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 集聚发展生态工业。
  3. 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
  八、下山移民
  1. 加大财政对移民搬迁的支持力度。
  2. 积极探索农户下山和旧宅利用发展模式。
  九、基础设施
  1. 进一步完善区域内路网建设。
  2. 统筹区域内水、电、邮等设施。
  3. 污水、垃圾收管有序。
  十、民生福祉
  1.整合基础教育资源。
  2. 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覆盖面。
  3.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4.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 强化要素保障。
  3. 凝聚社会合力。
  4. 强化考核激励。
  一、区域概况
  余姚市四明山区域位于南部山区,境内山峦起伏,分别与鄞州、奉化、嵊县、上虞等区市(县)接壤,区域范围包括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以及姚江以南以西的梨洲街道茭湖、黄明、燕窝片的8个行政村,陆埠镇洪山、兰山片的12个行政村,大隐镇的芝林、云旱和章山3个行政村,河姆渡镇车厩片河姆渡、车厩、东澄、五联4个行政村,共8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46.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8万人。
  近年来,余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发展工作放在四明山区域发展的首位,围绕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的目标,着眼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四明山区域人口转移,加大村庄整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走出了一条政策助贫、开发扶贫和移民脱贫相结合的山区发展路子,通过积极探索和扎实工作,四明山区域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四明山区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5亿元,人均收入15033元。
  但与我市发达地区相比,四明山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明山区域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依然是制约四明山区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区域内农业水平相对落后,商业网络覆盖面小,产业经济实力不强,重要的林地和自然风光等资源没能得到综合开发和深度利用。南北区域差异较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低,多数村的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等设施条件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由于四明山区域基础差、底子薄,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仍有待加强。
  二、规划目标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突出规划指导性,同时力求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体现规划指标前瞻性、战略性、先进性、可行性,实现四明山区域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四明山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目标。
  ——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居民收入水平按15%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达到25700元以上,居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居民的差距明显缩小。
  ——稳步推进下山移民,山区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完成内聚外迁移民2000户5400人。
  ——山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形成旅游休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村庄整治提升全覆盖。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山区居民在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方面与余姚市其他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完善,机制体制创新稳步推进。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省委“两美浙江”和宁波市委“两个基本”战略目标,强化全市“一盘棋”理念,把握好四明山区域社会、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多因素关系,更加注重生态发展、科学发展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对事关四明山区域长远发展的施政目标、关键改革、重要布局和重点项目等作出科学安排,力求发展规划更加顺应新常态要求、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意愿。努力把四明山区域打造成为宁波乃至全省领先的生态保护示范区、休闲旅游集聚区、绿色经济先行区、美丽乡村展示区和老区小康样板区。
  四、基本原则
  根据四明山区域自身特点,结合内外部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规划编制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使四明山区域人民在发展中受益,在发展中提高。
  2.规划统领,谋划长远。
  四明山区域全面发展必须与省、宁波和我市系列重要战略决策部署有机衔接,综合考虑城乡布局和产业提升,既针对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考虑各种风险挑战和长远健康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又紧紧围绕四明山区域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战略性重大问题作出安排。
  3.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在四明山区域发展机制上,既重视政府支持的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向要素配置、新型城市化、社会治理等领域要红利,向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要动力。
  五、生态环境
  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保生态、保水源、保民生为基点,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工程,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治理修复,农业面源、生活点源污染治理。
  主要发展目标:四明山区水库及溪道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73%,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达到56.1万亩,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1.严格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根据生态功能定位,科学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区域毁林开垦整治和水源地治理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挖偷采、毁林种植和违规排放污水、破坏水源地等违法违规行为。
  2.全面实施区域生态修复。
  采取林木套种、退花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切实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推广红豆杉、银杏、香榧等珍贵树种、果品树为重点,加快人工造林和低质低效植被的生态复绿工程,生态修复与花木转型升级调整种植结构相结合,既保护生态,同时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加强溪道综合治理、山塘水库整治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提高保障供水,防御洪水和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
  3.加强区域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科学防控农业生产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畜禽养殖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逐步扩大管网覆盖范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洁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洁工作。
  六、旅游开发
  四明山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山水生态环境优势。全面启动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按照“一心一带三区”的旅游发展格局,使旅游业成为拉动四明山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主要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旅游者在四明山区的平均停留天数增长1—2天。
  1.精心打造梁弄旅游门户区。
  充分利用梁弄地处四明山北大门的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实施梁弄旅游门户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四明山旅游服务中心功能,以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为契机,把梁弄建设成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核心门户区。
  2.改造提升景区景观品质。
  以四明山区域的交通主干线浒溪线为主轴,对沿线环境进行整治,新建若干观景平台,构建一条唐诗之路交通景观廊道。着力打造山林风貌景观,乡村风情体验,观光休闲游憩,文化体验发展等多带重合的百里度假带,以四明山地质公园、丹山赤水景区为龙头,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景区景观整体品质。加大培育大岚运动与人文体验区、四明山养生与养老度假区、鹿亭生态与乡村休闲区。
  3.积极培育慢生活休闲旅游业态。
  积极创建四明山镇避暑休闲、鹿亭大岚山地户外运动、四明湖区域会议度假等慢生活休闲旅游基地。提质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古村落保护,利用空闲农房,建设农家乐、生态农家客栈,发展民宿经济。
  七、特色产业
  立足四明山区域实际,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等山区资源。坚持把特色优势农业、绿色安全农业、精深加工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顺应现代生活趋势,联动发展三次产业,促进绿色转型。
  主要发展目标:新建和巩固扩大2—3家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建成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灯具、汽配、竹制品加工等特色工业产值达到50亿。
  1.提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竹笋、茶叶、蔬菜、鲜果等传统优势农业。探索花木产业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花木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山区优势农产品的培育、推广和深加工,加大引资引技力度,建设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观光园,有计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集聚发展生态工业。
  加快搬迁原有重污染工业企业。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落实政策,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引导企业到工业集聚区,落户发展。对竹笋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要符合生态环保要求,提升完善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强化污染物处理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
  3.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
  加大政策和资金补助投入力度,采取政府、集体、社会、个人“多条腿走路”办法,推进养生养老产业向集约化、商业化和多元化发展。在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乡镇、中心村探索养生与养老相结合的养生养老综合试点和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基地建设。改变现有养老单一模式,及早应对人口老龄化到来。
  八、下山移民
  以内聚外迁移民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山区人口转移。继续推进整村拆并,同时实施联片拆迁方式。提高移民安置补助力度,研究山区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或放弃宅基地落户城镇政策,推动下山移民持续、深入开展。
  主要目标:完成自然村整拆65个,自然村总数减少20%,实现移民下山2000户5000人以上,分别占总户数的5.1%、总人口的4.9%。
  1.加大财政对移民搬迁的支持力度。
  扎实推进四明山区域人口“内聚外迁”工作,以乡镇建城区、中心村和规划集聚点,规划保留村为主迁入地,采取外迁与内聚,整村推进与零星迁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加快推进人口转移集聚,使山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积极探索农户下山和旧宅利用发展模式。
  对于自然环境较好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村,允许保留部分房屋并收归集体,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民居民宿建设。
  九、基础设施
  以村庄整治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继续实施拆除危旧房、保留房外立面改造、村内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提升“十大行动计划”。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要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区域内实施倾斜政策,推动区域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享。
  主要发展目标:区域主要溪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的水平;山区居民100%饮用上清洁卫生水;行政村公交网络100%覆盖。
  1.进一步完善区域内路网建设。
  通过对山区县道以上公路的规划、建设、提升,加快形成山区公路骨干网架,提升山区交通通行能力,改善山区交通环境,做好规划省道S310(荷梁线)和S311(梨白线)建设,打通荷梁线斤岭隧道;实施县道陆上线拓宽改造二期工程,李俞线裁弯取直和罩面工程建设,有效改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积极优化调整区域内城乡公交,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安全出行需求。积极做好向上对接争取工作,尽早启动谋划建设环四明山高速公路,与杭甬、甬金高速对接。
  2.统筹区域内水、电、邮等设施。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供水、供电、通讯、商贸等各部门要统一行动,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内水、电、邮设施空间布局,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浪费。
  3.污水、垃圾收管有序。
  继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截留、纳管等建设、治理及运行。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设施建设,落实溪道等长效保洁措施,提高山区居民饮用水水质。
  十、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区域内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确保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覆盖。
  主要发展目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100%,村级医疗室和村医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15%以上。
  1.整合基础教育资源。
  针对区域内就学人数逐步减少,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优化和标准化建设,大岚、四明山实施九年一贯制。实施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机制,提高山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覆盖面。
  加大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力度,大力推进村级卫生服务室规范化建设,加快后备乡村医生的培养,探索乡村医生定向、定需、定性培养制度。积极实施“流动医院”进村、联村医疗、巡回医疗等制度,确保有充足的村医配备,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
  3.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积极推进村落文化宫、农民休闲广场、休闲公园等建设,坚持送戏、送电影下乡制度,不断丰富山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山区文化事业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精品创作、特色文化研究、社会文化活动和文物保护工作。
  4.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并轨扩面的基础上,对劳动能力受限的低收入农户,符合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实现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相统一。重视低收入农户群体增收和生产扶持,确保更多的低收入农户享受惠民政策;制定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加大对低收入农户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
  十一、保障措施
  未来五年是四明山区域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规划目标和战略安排,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区域内各有关乡镇(街道)和市级有关部门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特征的现状,在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通力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以贯之地抓好工作落实。
  2.强化要素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四明山区域财政投入,整合区域各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区域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优先解决区域移民安置点建设、旅游开发等用地指标。
  3.凝聚社会合力。
  坚持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相互支撑的“三位一体”帮扶格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建设。继续发展基层党建结对,选派农指员的做法。深化村企结对,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推进区域对口帮扶。
  4.强化考核激励。
  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四明山区域乡镇(街道)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部门服务区域内乡镇(街道)的考核。强化政绩考核结果的应用,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年度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奖惩机制。
  


下载相关附件:余政办发〔2016〕66号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四明山区域“十三五”发展规…….gd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