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文化余姚 > 余姚民俗 > 信仰风俗
儿童渡关保平安
发布日期:2025- 02- 13 07: 5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电子政务办

  渡关是祈福小孩子平安的一种信仰,在解放前和解放后,这一风俗依然在乡村流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习俗还在四明山区和姚江两岸的农村中存在。据民间俗仰相传,小孩子3、6、9、12岁,都是一个关口,都要请道士或巫师进行“渡关”,其实是父母和长辈对下代关爱的一种礼仪风俗,目的是祈求小孩子无病无灾,健康聪明的愿望。
  据传说小孩子一生后,自剃过满月头,家庭就要请算命先生排八字,是否一生之中否会碰上哪此关煞。关煞主要是四季关、四柱关、夜哭关、百日关、阴锁关、水火关、阎王关、鬼门关等等,请巫师或道士,进行渡关避煞。小孩子3、6、9岁称“渡小关”,男女孩都做,时间在生日前后。一是做百家衣。向左右邻舍收集布角,缝制“百家衣”,据说可保小孩子身体健康,左右邻居会关照。二是做长命锁。长命锁,由银匠、铜匠打制,现在也有从小商品市场或在金(银)楼购买,是儿童所佩戴的一种饰品,多为银项链或银项圈下挂缀一锁形银牌。其种类有项圈锁、挂链锁、肚脐锁。因主要寓意是保佑儿童健康成长。所以被称为“长命锁”。由于古代医药科学不发达,幼儿死亡率很高,父母为了祈求法力无边的神明庇佑子女,常让子女拜神明为干亲(此风至今犹存),以求他平安长大,因此锁上常常雕有神明的形象或辟邪文字,表示借助神力“锁”住子女性命,远离病魔。按老规矩,婴儿佩戴的银锁,均要到结婚时才能取下来(现在一般到开学或升初中时取下),长命锁可以打开,在鼓起的空间中放置护身符等。有的附有钥匙可以开锁;也有较为单薄的银锁片;长命锁上常镂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利语,另一面则雕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图案,或者嵌金子玉等。三讨百家米。要在村里向邻居讨米,意思是小孩子吃过邻里家的饭,长大了不要忘记邻里,做官发财了要记得还有邻居,是左邻右舍护呵长大的。四是渡关仪式。一张八仙桌,祭上三牲,桌上供一碗米,米上放一尊“太上老君菩萨”,也有放“观音”,菩萨牌前供一杯清茶,清茶二边各放一杯黄酒,供三支檀香。请来的有巫师的,也有道士的,做法事主要是念咒诵经,咒语:奉神设供,祈祥保吉,某某渡关男(女)孩,命有关煞,今求太仙(或老君、观音)保佑,禳关避煞,无病无灾,聪明健康,跪拜!(抱小孩子叩头)等等。然后,小孩子走桥(一块木板),桥搭在堂前地上,放在二条凳子中间,“桥”上摆放讨来的米一碗,木板左右两边,分别放上二尊土地菩萨公公(土地婆婆)菩萨,祈求土地神保佑。最后由道士或法师祭神、送神。五是礼物。左右邻居都要送礼,一般送红纸包(几块钱)、一双鞋一双袜子,小孩子的长辈要送衣服或裤子不等。
  12岁称“渡大关”,只渡男孩不渡囡,但也有女孩渡关的人家。渡大关又称渡童子关。礼仪同渡小关相似,但大多请道士,不同之处在于:祭礼讲究,供桌后边要设“神帐”,供的神不同,专供“司命神位”。搭的桥不同,“桥”搭在二张八仙桌之上,孩子过桥,穿的行头是:身穿百家衣,脚穿旧鞋子,肩背大布包(内放邻居和亲友送的衣服)。道士头戴方巾、身穿黑色道袍,挥着桃木剑、响铃做法,诵道经(如:念请功曹:启奏,瑶池仙界,保佑万民,今某某省某某市某某村某某,在某某地界,某某信士叩请,天地大德沐,日月照临……)、请天、地、阴、阳四菩萨。渡关当日男孩儿要理发,旧时理光头(称和尚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