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衣服
【长衫】又称“大衫”、“竹布大衫”,一年四季都穿,穿衣者具有身份象征。长衫四季衣料:春秋穿夹大衫,或用呢子、线绨制成的大衫;夏天穿“绸大衫”,冬天则穿在棉袍外,又叫罩衫。据考,长衫是“青矜”,封建时代考上秀才就穿“一袭青矜”,表示跨入了文人学士的行列,而一旦“中举”成了老爷,则“脱落青矜换紫袍”了。
【马褂】“长衫马褂子,头戴西瓜帽”,是旧时通常服饰。马褂子衣料用丝绸、“葛锦”、“羽纱”等制成,罩在大衫外面,颜色是黑的,人称“玄色”。也是有身份有地位人的“当家衣”,传说是源于清时的“官服”,清廷官员穿“补服”,即所谓袍褂,民间也就是长衫马褂了。
【灯笼裤】灯笼裤是姚江两岸和姚北海头特有服饰。裤管特别大,象“灯笼”一样,所以叫“灯笼裤”。打折成“间”,多用监“杜布”制作,比较厚实,腰际特大,考究的绣上一些花样,据说也是“冬暖夏凉”之妙用。
【百间裙】旧时妇女下面系裙,裙形式多样,呈直线多打“间”,旧俗有“男系灯笼裤,女系百间裙”,百间裙布料大致相同。同越剧“打金枝”里的“百折罗裙腰中系”不同。
民间鞋袜
【丁靴】“三月初三晴,丁靴挂断绳”,“三月初三雨,丁靴磨断底”,这是流传的“农谚”之一,是农民长期结累的“气象资料”性的言论。丁靴是旧时代的“雨鞋”。那时,橡胶还未在我国制成雨鞋,一般农家用牛皮制成靴面,用“桐油”浇成鞋底,在鞋底上钉上几只大铁钉,这种钉头圆,向外突出,钉在鞋底,走起来“弟埭弟埭”,声音响亮,很耐磨,农家能制置上丁靴的多属“田端头”人家,即农民中的小康之家,贫苦农民只有穿草鞋的份儿。
【雨鞋】 的笃(取其走时所发的声音而得名)俗叫木履,其面用蒲草、稻秆交织,底由稻草打成,下面镶着厚厚的双形木板,其形如脚,下雨下雪,大人小孩都以此作雨具。严冬的雨雪天,它要比崭新的套鞋暖得多。毛竹头的横截面,上钻四孔,系两根绳,可系脚上,下雨下雪天,山区人民多以此作雨鞋,名曰“竹带头”。但更多的是将毛竹头直劈成两半,把竹青面削得稍平,钻孔系绳,雨雪天系在脚上作雨鞋,名曰“竹的笃”。
【笋壳鞋】:为产毛竹的山区所独有,妇女多用此作雨鞋。
【草靴】:山区的青壮年农民多用之,特别是严冬,大雪封地的时候,或上山打猎去,或有急事出远门,他们就用稻草编好结实的底,再依着自己的脚编织起来,一直打到齐膝盖为止。打得结实的,走上二百、三百里也不会破掉。
【草鞋】 用草(或稻草)编成,故成曰“草鞋”。后来,劳动人民用各种原料做成,但“草鞋”之名仍然不改,只在前面冠其原料名称而已。打草鞋很有讲究:一要编紧、抽实,才能耐穿。二要形是粽箬,而且宜稍小不宜大。三要讲究实用。鼻子与前纽之间曰“上陷”(横放一巴掌),前纽(小纽)与后纽(大纽)之间曰“中陷”,后纽(在大纽)至脚跟曰“下陷”。编草鞋的有一句俗话:“三陷”之中“中陷”长,要紧,要慢挈各抢(走路新昌叫抢路,抢意即“走”)这是擅长编草鞋的老农之经验谈。
【千纽麻鞋】:(也称草鞋)原料是麻,并且有许多小纽,(亦叫耳朵)。系上带子穿起来,几乎把整个脚面的大半遮没了,走起路轻便。僧人及行武出身的人多穿之。破布草鞋的原料是长短不等的条状破布,柔软耐穿。据传说:这种草鞋始为牢监人犯所编。有一牢头为了赚钱,在犯人身上打起了主意,他习来大量破布,叫牢中的死犯惯犯打成草鞋,不几天,打了一大批,初次拿到集市上去卖,立即抢购一空。所以,人们叫这种草鞋曰“牢监草鞋”,或“破布草鞋”等。
【葛藤草鞋】:深山里盛长葛藤,极韧,山区农民将它割下,打起草鞋来,经久耐穿。
【笋壳箬草鞋】:这是盛产毛竹的山区之产物,不过睛天易破,雨天耐穿。
【袜子】旧时,袜亦为布制。30年代输入机织线袜,称作洋袜。以多层布为底、双层布为统、用线密纳之袜称“山袜”,为农家自制,在上山劳作时穿于草鞋内。60年代起,面料为皮革、塑料或化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