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人体风情装饰 | |||||
| |||||
【肚兜】肚兜,除夏天小孩子为了遮身体穿的“肚褡”外,大人也有系肚兜的,但这不是小孩那种菱形的肚兜,而是用“白杜布”密密地缝制成的放钱的类似腰带那种东西,两弦是布带,中间分成几层的“兜”。旧时代用的是“银元、银毫子、铜元、铜钱”这一类货币,数量不多随身带的,就放在肚兜里,系在腰里。当然,后来通用纸币了,肚兜也管用。俗谚叫“只管自己的肚兜满,不管别人死和活”,就是说那种唯利是图者的话。而这种肚兜多是四明山区和姚江两岸民众、姚北海头渔民的“钱袋”,或小商小贩的用物,有身份的人是用串在腰里的“皮夹”的,这种“钱袋”已为各式“夹子”所替代了。 【钱褡】钱褡,又称钱袋子,要放铜钱、铜元、银毫子、银元作的日常工具,肚兜是不管用的,要用“钱褡”。余姚滩潢的戏中行头,就有“钱褡子”,挂在人体肩膀,反串角色做强盗,这种钱褡和肚兜正好相反,肚兜里两弦成带状,中间才是钱袋,系在腰间;而钱褡二边是深深的钱袋,中间倒是带状,搭在肩上,所以叫“钱褡”,旧时余姚典当行的典当小二“阎王”,大户地主上门收钱,经商者,大都背一只钱袋出门,多用蓝杜布制成比较牢固。盛满钱,分背的肩上,两边挂着。戏曲《十五贯》中的尤葫芦,收账回来,十五贯钱就是用“钱褡”背回家的。 【寄名锁】旧时怕小孩养不大,往往按迷信的做法,在神佛处“寄个名”,表示已是神佛的子孙,那么“诸邪回避”,就可消灾得福,长命百岁了。所以旧时小孩的名字往往有“关宝”“包兴”“张富”等等的。寄在“关圣帝君”名下的取“关”字;寄在“包龙图”名下的取“包”字;寄在“张神菩萨”名下的取“张”字,依此类推。而寄名后,神佛的“代理人”和尚、道士则把“寄名锁”套在孩子的脖子上,这种锁,其实是银质或铜质的锁片而已。一般的要做到锁不离身,直到长大成人为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