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文化余姚 > 余姚民俗 > 交易运输风俗
专业集市说商行
发布日期:2025- 02- 13 07: 59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民国时期,余姚、慈溪专业行栈有了重大的变革,由行栈变成牙行。牙行是一种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以此收取佣金的商行。只要有读者上门,牙行老板即代为寻找买方,促成交易即可。牙行老板无须筹款进货,也没有因经营不善而遭受损失的风险。抗战开始后,因经济萧条,集市冷落,不少牙行自行废止,各处集市就以露天行栈为主。当时较有名气的牙行有“牲记行”,在县衙门口东转角,专营淡水产品;通济桥东南两侧的江边,多是水产行;毛笋是本地大宗特产,笋行亦多,笋行弄口有“黄记”,义井巷、老当弄口有“黄牛记”等;柴行多在南门头、大狮子墙门头(即宰辅第门口)、陈家墙门前的柴行街(现阳明东路)、洪家道地、大观园前;鸡鹅行在逊埭桥(即牌轩下)。也有专营海鲜,称为“黄鱼行”的,江北通济桥东的滨江边有“瑞大行”、“何记行”、“源兴行”、还有紧靠通济桥脚的“海昌行“。它们是有店面的座行,2间、3间、4间不等。座行均有阿大(老板或经理)、帐房、秤手及伙计等多人。凡有海船进姚江,均云集于通济桥东侧的江面,老船户均攀定某行的老称手,上船看货议价。谈妥后,秤手即上岸兜寻买方,说合交易,过秤结帐。海产售完,船主将应交的佣金付该行帐房。有时,船主还另请秤手到饭馆美餐一顿,也有送钱物的,意为贸易中之情谊之交,来日方长,望秤手多多关照。座行都有自备的黄鱼桶,他们把冰块黄鱼装在黄鱼桶里用车子运到余姚,开通销售,特别新鲜,生意很好。“大观园”饭店紧临海产行,双方认定,凡“大观园”需用黄鱼,可随时到海产行扒开冰块,选取黄鱼,加工入锅,随需随取,有此便利,顾客要吃黄鱼,往往就到大观园。

  露天行没有老板、帐房,唯有秤手,称作“中人”。秤手从凌晨起就背着一杆秤来回走动,观察动情,一待卖买成交,由卖方付给佣金,十分便利。佣金数额一般在百分之二三至七八之间,具体多少,则随卖主客气了,没有一定的规定。秤手往往在耳朵上挟着一支笔,只袋里装着几张纸,别看他简单行事,可他却有极好的心算能力,一当打出秤花,即可随口报出单价及总金额,然后在纸条上写下数量、金额,交付卖方以备结帐。多数卖方牢牢攀定某一秤手,用意是好暗做手脚,所以卖方与秤手之间的关系都是较密切的。饭店与秤手也一样,饭店所需的茶肴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找秤手,都设法及时送上。但是有时候货滞没有买主,这时秤手要硬叫饭店帮忙买下,做到货俏不断、货滞不烂。

  由于集市商行的日益发展,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形成了商业的路名,如江南的笋行弄,牌轩下的鹅行街,陈家墙门前的柴行街等。木弄,也可能是因弄内曾有木行而得名。有朱姓开设金银首饰店而得名的酱园街中段的银店弄,因有油车坊而得名的富巷油车弄,有因开设当店而得名的通济桥南堍之东的当店弄,因有“致和”、“鼎和”两家酱园大作坊而得名的酱园街,因弄内开设“公裕酒坊”而得名的巍星路东面的公裕弄等等。这些路名、弄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工商经济的兴旺景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